非依赖型糖尿病全血黏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2-08-20 浏览次数:603次
作者:宋素景,贺信祥 作者单位:050800 河北省正定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河北省老年病医院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高血糖,可使红细胞胞膜糖基化,膜电荷减少。红细胞表面电荷排斥力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导致了血液黏度值明显增高[1]。笔者于2000年10月至2006年10月先后对100例非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的血液黏度值和对照组、非糖尿病高脂血症组进行了分析对比,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糖尿病组:随机选择我院住院及门诊符合WHO诊断标准的非依赖型糖尿病患者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42~79岁,平均60.5岁;病程3~16年,平均9.5年,空腹血糖(8.6±2.3)mmol/L,餐后2 h血糖(12.2±2.7) mmol/L,尿糖阳性。非糖尿病高脂血症组:随机选择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高脂血症诊断标准非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70例,女30例;年龄44~75岁,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尿糖阴性。对照组:随机选择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正常的健康人100例,男67例,女33例;年龄42~76岁,平均59岁;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尿糖阴性。
1.2 方法 使用YDAIV型血流变锥板黏度计,切变率1~200/s及940型血小板黏附体外血栓形成两用仪进行了十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2 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对照组相比全血高切(ηb)200/s、中切(ηb)30/s、低切(ηb)5/s及低切(ηb)1/s、血浆黏度(ηp)、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黏附率、体外血栓长度、体外血栓干重均有明显增高(P<0.05),低切变率黏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高脂血症组相比,低切变率血液黏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P<0.01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和糖代谢、甘油三酯代谢紊乱有关。高血糖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而使细胞脱水,导致细胞黏度增加,使血液黏度值增高,细胞膜流动性下降,高血糖还可使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Ic)含量增高。HbAIc与氧的结合力增强,氧释放能力减弱,致使组织慢性缺氧,组织可因缺氧而释放出血栓素、生物活性物质,使血流变学发生改变[2]。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还可因蛋白糖基化使基变形性降低,容易在狭窄的微血管聚集,加重了血管的血液瘀滞,导致低切变率的升高。
长期的高血糖可造成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合成前列环素I2(PGI2)减少及血小板功能失常,血小板对各种聚集诱导剂聚集性增强,及花生四稀酸在血小板中通过环氧酶与血栓素A2(TXA2)合成酶作用,合成TXA2增多[3]。PGI2具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扩张血管作用,TXA2可引起强烈的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使微血管内血流变慢,又可使低切变率黏度值升高。这可能是糖尿患者容易诱发心脑缺血疾病、微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贺信祥主编.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基础与临床.第1版.香港: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0.418425.
2 李冬,焦连亭.WHO关于糖尿病诊断和分类的新标准.临床检验信息导报,2000,4:1819.
3 李晓萍,曾祥元.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4,4: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