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分泌代谢病学》

吡格列酮改善糖尿病前期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1-10-20  浏览次数:431次

  作者:梁莉,张春霞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州奎屯医院内分泌科

  【摘要】 目的:探讨对于糖尿病前期进行吡格列酮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给予吡格列酮片30 mg/d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均测定血糖、血脂、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治疗后患者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有显著减低(P<0.01),三酰甘油降低(P<0.05)。结论:吡格列酮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具有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脂代谢紊乱的作用。

  【关键词】 糖尿病前期,吡格列酮

  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作用的异常,早在2型糖尿病发生之前就早已出现了。即在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减低和(或)空腹血糖受损时就已发生了上述的病理生理变化。已有多项研究证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现将我院自2008年3月~2009年3月经吡格列酮治疗的4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者40例,年龄30~60岁,选自2008年3月~2009年3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时发现血糖升高而诊断的初发IGT和IFG患者,排除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经改变生活方式1个月后,重复以上检查,符合以下条件,同意继续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者作为研究对象:6.1 mmol/L≤FBG<7 mmol/L和(或)7.8 mmol/L≤2hPG<11.1 mmol/L。

  1.2 方法:给予吡格列酮片30 mg/d,共观察12周,空腹采集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行OGTT试验,测定2 h血糖,胰岛素。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所有计量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配对t检验。吡格列酮治疗前后FPG,FIns,HbA1c和血脂水平比较(x±s)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②P<0.01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治疗后,FPG、2hPG、FIns、2hIns、HbA1c显著减低(P<0.01),TG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水平基本无变化。

  2.2 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无明显变化,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 ) 主要在胰岛素的靶组织(如脂肪组织、骨骼肌、肝脏)中表达,调控参与脂肪前体细胞分化的多个基因的转录以及胰岛素介导的外周组织葡萄糖的摄取[1]。在胰岛素信号传导,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发展中均起重要作用。吡格列酮是PPAR 的特异性激动剂,能竟争性地与PPAR 结合,其降糖作用是减少外周组织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加依赖胰岛素的葡萄糖的处理,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对高危人群发生T2DM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糖尿病前期患者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治疗后,FPG,2hPG,FIns,2hIns,HbA1c显著下降,TG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吡格列酮有降低血糖,降低TG,改善IR的作用。因此,在干预生活方式的同时针对糖代谢异常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吡格列酮被证明能改善不止一个危险因素水平。

  在治疗过程中,笔者严格掌握好适应证,对患有心脏病或心力衰竭高危人群的患者,均不使用吡格列酮治疗,所以未出现因心血管事件需要立即停药的病例。

  【参考文献】

  [1] Stumvoll M,Haring HU.Glitazones: clinical effect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J].Ann Med,2002,34(3):21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