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水平与血脂相关关系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1-03-14 浏览次数:492次
作者:刘艳梅 于建成 胥柯 崔世维 作者单位:224005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摘要】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水平与血脂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体检的811例人群为研究对象:NGT组(FPG<5.6 mmol/L)、NIFG组(5.6≤FPG<6.1 mmol/L)、IFG组(6.1≤FPG<7.0 mmol/L)。测定3组人群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探讨FPG水平与血脂之间的关系。结果 FPG≥5.6 mmol时,TC、TG、LDLC等与FPG呈正相关,其中TG和FPG的相关系数最大,HDLC与FPG呈反相关。NIFG组和IFG组TG、TC、LDLC均高于NGT组,HDLC低于NGT组(P<0.05)。结论 血脂升高与血糖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估腹型肥胖及预测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指标之一,降低空腹血糖受损(IFG)的切点是合理的。
【关键词】 空腹血糖受损;切点;血脂
脂质代谢紊乱和代谢综合症关系密切,是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以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随空腹血糖升高,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Lp(a)]等发生的变化,从而探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及是否适用于中国人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人群,其中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资料完整且既往无糖尿病者811例,男446例,女365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8±8)岁。研究对象根据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标准结合餐后血糖水平分为3个组。NGT组(FPG<5.6 mmol/L)245例,男152例,女93例;平均年龄(46±8)岁;NIFG组(5.6≤FPG<6.1 mmol/L)140例,男68例,女72例;平均年龄(48±7)岁;IFG组(6.1≤FPG<7.0 mmol/L)114例,男59例;平均女55例;平均年龄(50±10)岁。
1.2 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受损(IFG)的旧诊断标准为6.1 mmol/L≤FPG<7.0 mmol/L,新诊断标准为5.6 mmol/L≤FPG<7.0 mmol/L,糖耐量受损(IGT)为7.8 mmol/L≤2hPG<11.1 mmol/L,糖调节受损(IGR)包括IFG或IGT。
1.3 检测指标
受试者在空腹12 h以上进行下列测定:检测胆固醇(TC)、TG、LDLC、HDLC、LP(a)、血糖、胰岛素,然后于2 h静脉取血测葡萄糖。生化指标:所有研究对象在试验当日空腹过夜8~14 h,早晨7∶00行OGTT。血浆葡萄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血脂各项指标测定采用酶法由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170A)完成。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非正态及方差不齐者,进行对数转换,计量资料以±s表示,不同空腹血糖水平组之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偏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代谢综合征临床表现比较
NIFG组与NGT组比较,前者TG、TC、LDLC水平明显高于后者,HDLC水平低于后者(P<0.05);IFG组TG、TC 、LDLC水平进一步增高,HDLC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见表1。表1 2组间血脂比较
2.2 Lp(a)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空腹血糖水平与TG、TC、LDLC、HDLC及Lp(a)的相关关系比较
TG、TC、LDLC等因素与空腹血糖具有显著正相关,TG的相关性最大,HDLC与空腹血糖成负相关,空腹血糖和Lp(a)均没有相关关系。血脂异常与糖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见表2。表2 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与血脂的相关关系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检出率明显增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病死率也有增高趋势。目前认为TG、TC、LDLC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其中以LDLC最为重要。而HDL与冠心病则呈相反关系,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高TG和低HDLC的联合作用可明显增加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风险性[1]。血清TC、LDLC水平升高对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ICVD)发病有独立预测作用,控制血脂在正常水平可以减少人群ICVD发病约10%[2]。Lp(a)是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A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或家族聚集和种族差异[3]。Lp(a)与低密度脂蛋白(LDL)有一相似的特殊脂蛋白颗粒,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Lp(a)浓度升高是冠心病、脑血管病、心肌梗死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4]。国外有研究显示,不论是1型糖尿病或是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增高,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均显著升高[5,6],而且,这种危险性不能单独用传统的危险因子如年龄、性别、CHOL、TG、LDLC等解释。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有微量白蛋白尿者其Lp(a)水平增高2倍,与冠心病患者相似。而无微量白蛋白尿者与非糖尿病患者Lp(a)水平相近[6,7]。
本研究中5.6 mmol/L≤FPG<6.1 mmol/L组TG、TC、LDLC仍然高于FPG<5.6 mmol/L组,HDLC低于FPG<5.6 mmol/L组,而与6.1 mmol/L≤FPG<7.0 mmol/L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FPG≥5.6 mmol/L人群出现血脂异常的比率将明显升高,而且 5.6 mmol/L≤FPG<6.1 mmol/L 组与6.1 mmol/L≤FPG 7.0 mmol/L组之间在脂质代谢改变的特征方面是一致的,所以IFG的切点应该下调至5.6 mmol/L。《美国胆同醇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IFG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8]。大庆市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IFG患者高血压和冠心病患病率分别量正常者的2.1倍和8.9倍[9]。因此认为IFG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虽然IFG目前还不能视为一种疾病,从防治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角度出发,筛查IFG人群并进行干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小斌,单其傻,马振山,等.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探讨.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4,2:442444.
2 李莹,陈志红 ,周北凡,等.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对我国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预测作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17:643644.
3 赵水平主编.临床血脂学.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4.
4 陈在嘉主编.冠心病.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3134.
5 Jensen T,Borchjohnsen K,Kofoedenevoldsen A,et al.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young type 1(insulindependent)diabetic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ic nephropathy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Diabetologia,1987,30:144148.
6 Jarrett RJ,Viberti GC,Argyropoulos A,et al.Micmalbuminsulin predicts mortality in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Diabetic Med,1984,1:1719.
7 Jenkins AT,Steele TS,Janus ED,et al.Plasma apolipoprotein(a) is increased in type 2(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ic patients with microabuminuria.Diabetologia,1992,35:10551059.
8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s Treatment panelⅢ).Jama,2001,285:24862497.
9 严励,程华.重视对餐后高血糖的防治.新医学,2000,3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