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分泌代谢病学》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0-04-28  浏览次数:572次

  作者:林玉宽,高 颖

  [摘要] 我们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和综述,介绍在临床使用的糖尿病治疗药物或正在研制的有关药物,根据糖尿病的病理特点,对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相信未来糖尿病治疗药物将更丰富。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按作用机制和结构主要分为胰岛素、磺酰脲类、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释放促进剂、胰岛素增敏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糖原异生抑制剂等。随着对糖尿病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不断有新的药物研究成功地投入生产并应用于临床。

  1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米格列醇及乙格列酯等,具有延缓或减少肠道对碳水化合物消化与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及缓解餐后高胰岛素血症的作用,并证明在降低餐后高血糖方面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1]。

  2 胰岛素增效剂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NR),机体对胰岛素的正常反应性降低,造成B细胞代偿性分泌增加,因此,一些以降低血糖,且不刺激胰岛素分泌而是通过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相继研制成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PAR)的激动剂如噻唑烷二酮(thiazo2lidinediones,TZD)衍生物[2]能改善INR,纠正糖及脂质代谢异常,其中包括环格列酮(cigltazone)、曲格列酮(troglitazone)、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吡格列酮(pioglitazone)等。由于许多TZD类药常具有一些肝毒性不良反应,为此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制出具有高效选择性的非TZD型新药farglita2zar[3]。

  3 非注射补充胰岛素[2]

  目前研制的口服制剂或鼻腔喷雾剂等携带方便,通过经口咽黏膜吸收或经肺吸入,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治疗途径,血药浓度与给药的剂量呈线性关系,尽管其生物利用度降低,但起效快且不良反应少。

  4 促胰岛分泌活化蛋白质

  促胰岛分泌活化蛋白质是一种从百日咳菌的培养上清液中提取出来的蛋白质,可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糖耐量,无任何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为通过B细胞钙通道活性化而致的强化作用,若其新机制能被进一步阐明,定能成为一种划时代的药物被利用。

  5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

  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同时,胰高血糖素升高,胰岛素难以治疗胰高血糖素的升高,若给予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胰岛素需要量减少50%。somatostatis只有与胰岛素同时应用才显效,可以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的新药。

  6 抗氧剂

  大量研究显示:氧化应激反应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氧化应激反应是指在自由基生成系统亢进或抗氧化保护功能下降的情况下体内活性氧增多,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较为活跃,内源性抗氧剂水平较低。临床上普罗布考(probucol,丙丁酚)、N-乙酰半胱氨酸、维生素E及维生素C的长期应用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4]。

  7 胰高血糖素-受体拮抗剂

  胰高血糖素是胰A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可刺激糖原分解、糖异生及减少葡萄糖利用,从而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拮抗剂作用于胰高血糖素,起到降血糖的作用。最强的胰高血糖素-受体拮体剂有(1-2-三硝基苯组氨酸、12-高精氨酸)-胰高血糖素和去组氨酸9-胰高血糖素酰胺。

  8 糖原异生抑制剂

  长链脂肪酸氧化(LCFAO)是糖异生的主要能量来源,糖尿病控制不佳时,脂肪分解LCFAO增多,结果引起糖异生作用增强,而抑制LCFAO或LCFAO对丙酮酸羧化酶(PC)的变构激活则有可能减少糖异生,糖异生抑制剂主要有以下3条途径:(1)长链脂肪酰转移酶Ⅰ(LCATZ)抑制剂;(2)脂酰内毒碱转换酶抑制剂;(3)丙酮酸羧化酶抑制剂。

  9 二肽基肽酶Ⅳ

  抑制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peptedaseⅣ,DPPⅣ)的活性可以保持肠促胰岛素不被降解胰岛B细胞再生,但其在抑制DPPⅣ的同时,也抑制了相关酶的活性,所以开发这类药物时专家们持慎重的态度,在研的有NVP-DPP728,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药[5]。

  10 中草药糖尿病治疗药物

  我国在筛选降血糖的中药方面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其中有许多单方具有确切的降糖有效成分。中药复方制剂在临床应用上不仅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而且在治疗糖尿病(DM)并发症方面具有令人满意的疗效[6]。如有效成分小檗碱[7]、薏苡仁多糖、桑叶多糖;复方制剂糖宁V号胶囊(主药:黄连、杭菊),中药方剂泻心汤[8]都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加深,治疗糖尿病已打破了传统的治疗上的界限。随着新药的开发及老药新药理作用的发现,一些免疫治疗药物如烟酰胺(NAA)、环孢素A(CSA)、赛美松、硫唑嘌呤等可以有效地防止或推迟IDDM的发生;一些非降糖药物例如蝮蛇抗栓酶、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黄连素、山莨菪碱、阿司匹林等也已被广泛用于预防及治疗糖尿病;微量元素铬、锌、钒等在胰岛素的合成、分泌、储存、活性以及能量底物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生物技术和人类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新的药物不断进入临床,预计不久在糖尿病防治药的开发上会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董砚虎,钱荣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当代治疗.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29.

  2 董红萍.噻唑烷二酮类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中国制药信息,2000,16(5):9.

  3 李元敏.一种新的抗糖尿病药物farglitazar.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2,29(1):43.

  4 赵晶,戴德哉.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治疗.药学进展,2003,27(2):88-91.

  5 梁文昌.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4,24(1):58-60.

  6 车今智,傅德贤,欧阳藩.植物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概况.中草药,2004,35(1):112-113.

  7 张明.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湖北中医杂志,2001,23(6):16.

  8 范征吟,叶信莉,陆小青.泻心清肝法治疗糖尿病120例临床研究.上海医药,2001,22(11):497-498.

  作者单位: 100032 北京,北京市肛肠医院内科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