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肝脏损害4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4-09 浏览次数:606次
作者:刘乃琴 崔建彬 赵青娥
作者单位: 300381 天津,解放军第464医院
【关键词】 甲状腺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常累及全身多个器官。最多见的是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损害。但在临床工作中也不乏甲亢性肝损害,表现为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严重者甚至发生黄疸及肝硬化。本文对1995年1月~2004年12月间收治的甲亢性肝损害4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中,男14例,女32例,年龄20~70岁,平均27.4岁。
1.2 临床表现 46例患者中,甲状腺肿大、可闻及血管杂音20例,其中Ⅰ度肿大19例,Ⅱ度肿大20例,Ⅲ度肿大7例,所有病例均有心率增快。临床表现以消瘦、突眼、激动、手抖、食欲亢进、心悸、怕热、腹泻和乏力为多见,纳差、厌油、腹部饱胀感、腹痛、恶心、呕吐、巩膜黄染、肝肿大也较常见,胫前水肿、贫血、月经失调较少见。
1.3 诊断标准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甲状腺功能检查明确诊断甲亢,同时具备下列1项或以上者:(1)血清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升高;(2)碱性磷酸酶(AKP)升高;(3)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4)血清胆红素升高;(5)血浆白蛋白降低;(6)肝肿大;(7)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功能损害及肝肿大;(8)甲亢控制后,肝功能及肝肿大恢复正常。
1.4 实验室检查 46例中AST升高44例(95.7%),其中50~100u/L之间15例,101~200u/L之间22例,>200u/L者7例;血清胆红素升高10例(21.7%),ALP升高9例(19.6%),血浆白蛋白下降8例(17.4%),γ-GT升高6例(13.0%);全部病例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均为阴性。
1.5 治疗与转归 均给予常规的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口服他巴唑(30mg/d)或丙基硫氧嘧啶(300mg/d)、普萘洛尔(30mg/d,分3次服),并辅以一般的护肝药物、营养剂、维生素类等治疗。1周左右症状好转,2周左右复查ALT开始下降。2个月左右全部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
2 讨论
甲亢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肝肿大、黄疸之一者即可诊断甲亢性肝损害,但需排除肝胆疾病及其他原因所致肝损害[1]。尤其是与病毒性肝炎合并甲亢和抗甲状腺药物致肝损害的鉴别十分重要。有学者报道,90%的甲亢患者有肝损害[2]。
甲亢性肝损害的可能机制为[1~3]:(1)甲状腺素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甲状腺素需要在肝细胞内进行转化与代谢,过多的甲状腺素不仅对肝脏有直接毒性,而且加重肝脏的负担。(2)甲亢时代谢亢进,还可能合并心力衰竭、感染等导致肝小叶中心区域细胞相对缺氧,严重时发生中心性坏死。(3)甲亢时机体分解代谢亢进使肝糖原、必需氨基酸、白蛋白等消耗增加,肝损害加重。(4)甲亢时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肝细胞损害。
早期明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关键。只要甲亢诊断无误,并能排除甲亢合并肝炎和抗甲状腺药物性肝损害,可根据病情给予常规剂量的抗甲状腺药物(丙基硫氧嘧啶或他巴唑)联合心得安治疗。同时配合保肝治疗,预后良好。随着甲状腺功能恢复,肝功能也逐渐恢复。
【参考文献】
1 薛耀明.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214-215.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40-1146.
3 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64-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