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早期主观性耳鸣患者脑彩超、听性脑干反应、内分泌功能检测的相关与对比研究
发表时间:2009-12-18 浏览次数:625次
老年早期主观性耳鸣患者脑彩超、听性脑干反应、内分泌功能检测的相关与对比研究作者:陈勇明,杨红姬,赵萌姗,郑锦萍,李亚红,吴新一,周利林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彩超(TCD)、听性脑干反应电位(ABR)、甲状腺素T3、T4水平与老年早期主观性耳鸣患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男性患者年龄60岁以上(含60岁)、女性患者年龄55岁以上(含55岁),诊断为早期主观性耳鸣患者50例为诊断组,同时选取相同年龄组的50例无耳鸣正常老年人为对照组,进行TCD、ABR及甲状腺素T3、T4水平检测。结果 诊断组中TCD血流异常的46例,其中频谱形态改变39例,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改变27例。对照组中血流异常20例,其中频谱形态改变12例,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改变16例。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诊断组中ABR结果异常31例,对照组中结果异常0例,组间在波Ⅰ、Ⅲ、Ⅴ潜伏期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甲状腺素T3、T4含量对照组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诊断组低于正常值范围的11例,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老年早期主观性耳鸣患者中脑动力学的改变最为明显,同时大部分患者都存在耳蜗及听神经纤维方面的病变,提示TCD、ABR可作为老年早期主观性耳鸣患者检查的手段之一,并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老年;耳鸣;脑彩超;听性脑干反应;内分泌 随着年龄的增大,耳鸣的发病率有着明显地上升趋势,最高的发病年龄段在50~60岁[1]。笔者自2000年6月始,利用脑彩超、脑干听性电位以及内分泌功能(甲状腺素T3、T4水平)检测,对老年早期主观性耳鸣患者进行相关性研究,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经临床排除各种传导性耳鸣及蜗后病变引起的耳鸣,如各种慢性耳科疾病、听神经损害性疾病、颅脑疾病或颅内血管性疾病、神经衰弱等各种神经、精神性疾病等所产生的耳鸣。50例耳鸣患者(无听力损失)为诊断组,病程≤14天。随机选取无耳鸣正常老人50例为对照组,两组同时进行生化功能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测的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等差异无显著性。 1.2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全部男年龄≥60岁,女年龄≥55岁。诊断组中男3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4±1.91)岁。对照组中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8.7±2.62)岁。两组间年龄差异无显著性。诊断组中单侧耳鸣34例,其中男23例,女11例,双侧耳鸣16例,其中男14例,女2例。病程≤3天9例,3~7天31例,7~14天10例。 1.3 方法 1.3.1 TCD检查 采用丹麦产EMETC2021型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仪,超声探头频率2 MHz。患者按常规分别经颞窗、枕骨大孔窗,必要时眼窗探测双侧颈内动脉(ICA)、大脑前(ACA)、大脑中(MCA)、大脑后(PCA)动脉和椎动脉(CVA)、基底动脉(BA)。颞窗采取仰卧位,枕骨窗采取坐位。获取其血流速度参数、频谱形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等。 1.3.2 ABR检查 采用额部乳突引导方法记录ABR,应用丹麦生产的CANTATA型诱发电位仪进行记录。参数:刺激声为短声(Click),强度为80 dB nHl,每秒给声20次,扫描时间10 s,叠加次数1024次,经叠加处理后记录波形稳定的电位曲线。记录波Ⅰ、Ⅲ、Ⅴ潜伏期(PL),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IPL)、波幅、Ⅴ/Ⅰ波幅比值等。异常标准:波形异常:Ⅰ、Ⅱ、Ⅴ波消失或分化不良,重复性差;PL、IPL与对照组相比,比均值超过2.5 s。 1.3.3 甲状腺素T3、T4水平检查 标本采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偏振法测量血清中甲状腺素T3、T4含量,试剂由美国雅培公司提供。正常含量:T3为0.69~2.10 nmol/L,T4为54.2~144.5 nmol/L。实验结果用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2 结果 2.1 TCD结果 50例诊断组中,脑血流速度异常的46例(92%),其中变高者25例(54.3%),变低者21例(45.7%),正常者4例(8.0%)在血流速度异常者中,搏动指数(PI)升高者39例(84.8%),频谱异常者27例(58.7%)。50例对照组中,脑血流速度异常的20例(40%),其中变高者11例(55%),变低者9例(45%),正常者30例(60%)。在血流速度异常者中,搏动指数(PI)升高者16例(80%),频谱异常者12例(60%)。频谱异常主要表现为:Sp2 >Sp1或双峰重叠融合。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升高。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2.2 ABR结果 50例对照组100耳均引出Ⅰ、Ⅲ、Ⅴ波,潜伏期及峰间期正常。50例诊断组中31例异常(62%),结果见表1、2。表1 两组潜伏期值对比 2.3 甲状腺素T3、T4检测结果 见表3,对照组T3、T4含量均在正常值范围,诊断组低于正常值范围的11例。 表3 两组甲状腺素T3、T4值对比 注:* TCD检查与ABR检查比较;**TCD检查、ABR检查分别与甲状腺检查T3、T4比较3 讨论 据耳鸣的流行病学调查,在17岁以上的人群中,35%~45%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类型、持续时间不同的耳鸣,至少8%的人群因耳鸣影响了睡眠等而成为患者,其中0.5%~1%因症状严重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1]。国内报道的老年人(50~60岁年龄段)耳鸣、耳聋发病率已达25%[2]。 在耳鸣的发病机制中,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学者认为耳鸣可能是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最早期发生的症状[3]。在脑血流生理方面,椎基底动脉血流较大脑半球为慢,大脑半球的血流速度则是小脑的1倍左右。2002年陈氏等[4]对99例耳鸣患者进行了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有改变,表现为升高或降低,频谱形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有异常。本研究50例患者中血流速度改变者46例,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也佐证了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老年早期耳鸣患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Lockwood等用正电子发射显像技术(PTE)探讨耳鸣发生机制,认为耳鸣是由于耳蜗受损,抑制性神经纤维传入冲动减少,在听觉传导和听觉中枢出现功能受阻,从而使皮层活动增强产生耳鸣[5]。听性脑干反应(ABR)是声刺激在耳蜗神经及脑干听觉传导径路不同部位引起的生物电活动的记录。近年来许多学者应用ABR对无听力损失的耳鸣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部分患者Ⅰ波潜伏期延长,说明部分无主观性耳聋的患者可能其耳蜗或听神经纤维已经发生了早期变化。本研究50例患者中结果异常的31例,表现为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或其峰间期延长。而Ⅰ、Ⅲ、Ⅴ波分别来源于听神经的耳蜗、桥脑及中脑,峰间期反映的是各神经核之间的传导时值,因此上述结果表明早期主观性耳鸣的老年患者其耳蜗及听神经存在病变。 中医学理论历来认为老年性耳鸣耳聋与“肾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医学研究也认为内分泌功能(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等)与耳鸣、耳聋的发生有关[6]。笔者对50例研究对象进行了甲状腺素T3、T4检测,并设立了对照组,发现甲状腺素T3、T4含量下降者11例,经统计学分析,诊断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并无显著性,这与有关学者[6]的研究有一定的差异,郭氏的研究对象存在耳聋,推测激素水准与耳聋关系更为密切,究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笔者对三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TCD组与ABR组两项结果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TCD组与ABR组分别与甲状腺T3、T4进行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这似乎说明老年早期主观性耳鸣患者中,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TCD检查与反映耳蜗及听神经纤维功能改变的ABR检查临床意义更为明显,而内分泌功能检测结果与耳鸣之间的关系显现不明确。因此笔者认为对早期老年主观性耳鸣患者可首选TCD检查,并同时可进行ABR检查,综合分析其结果,对病变原因进行合理干预和治疗,以提高耳鸣的治疗效果。[参考文献] 1 黄选兆.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24-1231. 2 陶正德.耳鼻咽喉科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30. 3 陈世.内科学神经病学分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92-97. 4 陈丽敏,王麦香.99例耳鸣患者椎基底动脉经颅多谱勒超声观察.潍坊医学院学报,2002,24(1):60. 5 刘淑芳,杜宝东,郭晓峰,等.无听力损失耳鸣患者听性脑干反应测试.听力学及语言疾病杂志,1996,4(4):196-197. 6 郭瑞新,施建蓉,庄剑青,等.135例老年人性激素及甲状腺素水平与耳鸣耳聋的关系.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9(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