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67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5 浏览次数:699次
作者:任蔚
作者单位:753200 宁夏石嘴山,宁煤石嘴山中心医院
【关键词】 糖尿病 低血糖
低血糖症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常见的问题,每例糖尿病患者一生要经历数百次有症状的低血糖发作,常因低血糖症而致身心伤害或心理障碍和生活质量低下。因此我们在治疗糖尿病、防止并发症的同时,需尽量避免低血糖发生,现就我院内科近2年的糖尿病病人以低血糖症入院或住院期间出现低血糖症患者67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4月~2007年6月宁煤石嘴山中心医院内科2型糖尿病病人以低血糖症入院或住院期间出现低血糖症患者67例,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龄41~80岁,平均63岁,糖尿病病程1~20年,出现低血糖症时即刻血糖浓度均低于2.8 mmol/L,符合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大多有合并症,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胃肠炎、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肾功能不全、脑梗死。本组单独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者36例,磺脲类加双胍类13例,双胍类加胰岛素5例,单独胰岛素治疗13例。本组使用降糖药主要为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控释片、二甲双胍。
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其中意识模糊、表情淡漠、定向障碍8例;嗜睡13例;浅昏迷15例,其中5例伴有阵发性躁动不安、谵妄;深昏迷7例,其中4例有阵发性手足搐搦样或阵挛性抽搐;4例一过性偏瘫,4例病理反射阳性;另有呼吸浅而不规则16例。67例患者部分有不同程度心电图异常,其中房颤2例,各种类型的期前收缩16例,ST段压低12例,T波低平及倒置8例。
1.3 血糖检查结果 出现低血糖症时血糖浓度0.7~2.8 mmol/L,其中2.5~2.8 mmol/L 45例,2.0~2.4 mmol/L 16例,1.0~1.9 mmol/L 5例,低于1.0 mmol/L 1例。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立即给予50%葡萄糖60~100 ml静脉推注,继而给予10%葡萄糖液静脉输注,同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于休克、昏迷患者加用激素治疗,有助于缓解应激状态,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浓度。测血糖1次/h,56例在8 h内血糖浓度正常,临床症状消失;9例多次发生低血糖,2~3天后病情趋于平稳;2例入院时已处于深昏迷,血压低于90/60 mm Hg,入院后3 h血糖达7.0 mmol/L,1例逐渐清醒,3天后恢复正常,1例因并发肺炎、感染性休克等死亡。
3 讨论
低血糖对机体的影响以神经系统为主,尤其是脑部及交感神经。低血糖初期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对低血糖的反应:有出汗、心悸、无力、震颤、烦躁、苍白等,然后,大脑皮层受抑制,继而皮层下中枢包括基底节、下丘脑及自主神经中枢相继累及,终于中枢及延脑活动受影响。大脑皮层受抑制可发生意识朦胧,定向力与识别力渐丧失,嗜睡,多汗,肌张力低下,震颤,精神失常等;皮层下受抑制时可出现躁动不安,痛觉过敏,兼有阵挛性及舞蹈样动作或幼稚动作(吮吸、紧抓、鬼脸等)等,瞳孔散大,甚至强直性惊厥,锥体束征阳性;中脑累及时有阵挛性及张力性痉挛,扭转痉挛,阵发性惊厥,眼轴歪斜,巴氏征阳性;延脑波及时已入严重昏迷阶段,有去大脑性强直,各种反射消失,瞳孔缩小,肌张力降低,呼吸减弱,血压下降,如历时较久,常不易逆转[1]。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与非老年人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有明显区别,易误诊为脑血管病和高血糖昏迷。导致糖尿病低血糖症的诱因很多,主要包括:(1)患者有消化道疾病,摄食量不足,但降糖药没有相应减量;(2)治疗中磺脲类药物,尤其是优降糖过量和应用不当是引起糖尿病低血糖反应最常见的原因。本组低血糖有16例是服用优降糖所致,其中发生低血糖最小剂量为3.75 mg/d。优降糖价格低廉,作用强、持久,应用广泛,但也最易产生低血糖,且持续时间长、纠正困难,其致死性低血糖屡有报道。(3)并用某些药物也易引起低血糖,如为防治心脑血管病变广泛应用水杨酸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均可加强降糖药的作用,后者且可掩盖心动过速、心悸、多汗、颤抖及焦虑等低血糖症状。本组有15例服用肠溶阿司匹林,10例服用倍他乐克可能与低血糖的发生及症状不典型有关。(4)用药过程中没按要求监测血糖和指导药物用量,超量服用;(5)慢性肾功能低下时,磺脲类降糖药容易体内蓄积;老年糖尿病患者药物引起低血糖症,以应用胰岛素为多,肾功能不全时胰岛素用量应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患者在使用胰岛素、降糖药期间,多种因素可使血糖浓度发生明显变化,且并存疾病的症状易掩盖低血糖症状,被患者、家属、及医生忽视。诊断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遇到原因不明的昏迷,应想到低血糖的可能,及时检查血糖。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防治低血糖的教育,不要盲目加大降糖药用来的剂量。对意识不清的糖尿病患者均要想到低血糖的可能,同时,应与脑血管意外、糖尿病酮症昏迷、高渗昏迷等鉴别。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79.
2 刘新民.实用内分泌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