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18 浏览次数:889次
作者:闫自强,刘迎利,李建科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 2解放军第451医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 目的: 分析血脂异常与饮食因素的关系. 方法: 健康体检者1526例,进行空腹TC,TG检测,筛检出TC,TG异常者482例,再对筛检出的人群进行饮食习惯调查,分析血脂异常的发病情况及其与饮食因素的关系. 结果: 血脂异常检出率为31.58%,单纯TG增高检出率为17.37%,TC增高检出率为7.93%,TC,TG均增高检出率为6.29%. 嗜油食者及嗜甜食者血清TC,TG均高于素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嗜酒组及嗜烟组与素食组比较,TC,TG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饮食因素对血脂水平有影响,应积极倡导科学的饮食生活方式, 调整饮食结构, 提高健康水平.
【关键词】 膳食;高脂血症;发病率
Risk factors for hyperlipidemia
YAN ZiQiang, LIU YingLi, LI JianKe
1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1Chinese PLA 451 Hospital,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AIM: To analyee the risk factors that affect serum lipids. METHODS: A total of 482 hyperlipidemia patients were chosen from 1526 normal cases exami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factors and plasma lipids was analyzed by investigating their diet habit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hyperlipidemia was 31.58%, Among them, simple hypertriglyceridemia was 17.37%, and simple hypercholesterolemia was 7.93%, and hypertriglyceridemia combined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 was 6.29%. The blood lipids in greasy food and sweet food lovers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vegetarians,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between them. Compared with vegetarian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lood lipids in smokers and alcoholics. CONCLUSION: The effects of food on serum lipid levels are notable. So, we must call for healthy diet and life styles.
【Keywords】 diet; hyperlipidemia; incidence
0引言
血脂异常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普遍健康问题,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不同地区人群的胆固醇(TC)水平不同,其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则显著不同. 目前,中国人群血脂异常的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体力活动减少,肥胖比例上升,人群的血清TC水平呈现出升高趋势[1]. 鉴于血脂异常发生率高,危害严重,我们对影响血脂水平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4年健康体检者1526例进行空腹TC,三酰甘油(TG)检测,筛选出TC,TG异常者(TC>5.20 mmol/L,TG>1.70 mmol/L) 482例;男361例,女121例,年龄35~86岁,排除急性感染、外伤、妊娠及其他应激情况. 1.2方法
所有对象均详细填写调查表格,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饮食习惯及运动情况,受检者均空腹12 h以上,取血前1 d晚餐禁止饮酒及高脂肪饮食,于上午抽取肘静脉血2 mL测TC与TG,酶法检测,各项测定由专人严格按规定方法操作. TC,TG试剂盒由浙江东欧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上海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标准(表1). 表1中国血脂水平的临床意义(略)
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x±s表示,血脂各项指标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
2结果
2.1血脂异常与年龄和性别从1526例接受检查者中共检出血脂异常者482例(31.58%),单纯TG增高265例(17.37%),单纯TC增高121 例(7.93%),TC,TG均增高 96 例( 6.29%),血脂随年龄增高有升高趋势,但75岁以后有下降趋势(表2). 由1526例受检者中随机抽出33例男性与35例女性的血脂结果进行比较,TG为(1.09±0.26)和(1.10±0.28)mmol/L(P>0.05);TC为(3.62±0.33)mmol/L和(3.59±0.35)mmol/L(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 表2血脂与年龄的关系 (略)
2.2血脂与体质量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血脂有升高趋势,80 kg以上者升高不明显,可能与这一体质量段例数较少,误差较大有关(表3). 表3血脂与体质量的关系(略)
2.3血脂与饮食习惯对482例血脂异常者进行饮食习惯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嗜油食者血清TC, TG均较高,其次为甜食者,素食者低,嗜酒组较嗜烟组高(表4). 不同的饮食方式对血脂水平有一定影响,其中,嗜油脂饮食及甜食者的血脂水平明显增高. 表4血脂与饮食习惯的关系(略)
3讨论
20世纪90年代初,年龄35~64岁人群高血清胆固醇(TC>5.20 mmol/L)检出率为25%,高脂血症的发生率达11%,目前我国约有1亿人需要降脂治疗,任务十分艰巨, 我国TC水平以广州、北京和昆明最高,其高限均超过5.2 mmol/L;上海次之,其高限超过或接近5.2 mmol/L,天津最低,在5.2 mmol/L以下. TG水平以广州和北京最高,其高限超过1.7 mmol/L,天津和昆明其次,上海最低,在1.7 mmol/LL以下. HDLC水平除广州较低外,其他地区之间差别不明显[2]本组调查研究显示,血脂异常发生率31.58%,单纯TG增高17.37%,单纯TC增高7.93%,TC, TG均增高 6.29%. 这与胡勤辛等[3]报道的血脂异常发生率33.49%接近. 这种血脂水平的普遍升高,可能与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加之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消费习惯,导致肥胖和体力活动减少有关. 不同的饮食方式对血脂水平有一定影响,其中,嗜油脂饮食及甜食者血脂水平明显增高,脂肪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固醇的吸收率,提高胆固醇、三酰甘油的合成速率及血浆水平,刺激肝脏合成更多的胆固醇,增加HMGCOA还原酶活性而增加胆固醇合成,另外,我国人群膳食是以高糖为特点,糖占总热量的76%~79%,进食糖的比例过高,引起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后者可促进肝脏合成TG和VLDL增加,因此引起血浆TG浓度升高. 高糖膳食还可诱发载脂蛋白CⅢ(ApoCⅢ)基因表达增加,使血浆ApoCⅢ浓度增高,而ApoCⅢ是脂蛋白酯酶的抑制因子,血浆中ApoCⅢ增高可造成脂蛋白酯酶的活性降低,继之影响乳糜微粒(CM)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TG的水解,引起高TG血症. 此外,本组资料还显示,素食者血脂水平亦较高,尽管素食者饮食成分中油脂含量较少,但甜食成分不一定少,而且运动强度小,因而也易导致血脂异常,仍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 饮酒者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不饮酒者及吸烟者,可能与本组人群高龄较多,运动量小有关.烟草中含有多种化合物,主要是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实验动物已证实烟草中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可升高TG[4], 尼古丁能使游离脂肪酸增加,后者涌入肝脏,可刺激肝脏大量合成TG和VLDLC,以及抑制肝脏微粒体合成. HDLC降低的另一个可能机制是,HDLC的主要载脂蛋白为ApoA,它部分来自VLDLC的分解,当肝脏内VLDLC合成增加时, ApoA分解必然增加,导致HDLC水平下降[5].
本研究表明,男女间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可能与两性的体内含有不同激素有关. 而随着年龄及体重的增高,血脂水平有增高趋势,但75岁以后血脂水平呈下降趋势,与陈灏珠,金雪娟报道结果基本一致[6]. 可能与这一年龄阶段机体功能逐渐减退,与脂蛋白代谢相关的酶活性可能降低,吸收消化能力减低有关.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锻炼的质与量也降低,因而更易发生血脂异常. 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血脂有升高趋势,80 kg以上者升高不明显,可能与这一体质量段人数较少,误差较大有关. 针对西方人群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7],BMI与全因死亡危险关系呈J字形,非常消瘦者的死亡危险高于有正常体质量或体质量略高的人,超质量者随着肥胖程度加重全因死亡率增高,其中,肥胖以影响血脂水平为中介环节促成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是其重要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肥胖症正在以每5 a翻一番的惊人速度增长[8]. 每年肥胖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死亡人数已达30万,成为仅次于吸烟之后的第2个可以预防的致死危险因素,与艾兹病、吸毒、酗酒并列为世界性四大医学社会问题[9],也是当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BMI与冠心病危险成正相关关系,即随着BMI的增加,TC, LDLC, TG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升高,而HDL和载脂蛋白AI(ApoAI)水平下降,形成了一个促进CHD发生的血脂谱.
【参考文献】 [1]李莹. 血脂异常[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 24(5):259-261.
[2]陈国伟. 血脂异常与冠心病[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 24(5):261-263.
[3]胡勤辛,叶雄伟,于小妹. 1505例干部、知识分子血脂水平现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3):140-142.
[4]Topping DI. Metabolic effects of carbonmonoxide in relation to atherogenesis [J]. Ather Osclerosis, 1977, 26:129-131.
[5]毕小云,邓小玲,肖琴,等. 吸烟对血脂的影响[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4,29(1):82-83.
[6]陈灏珠,金雪娟. 我国人群血脂水平现状及其对策[J]. 中国工程科学,2002,4(11),1-6.
[7]孙洪涛,包吉日木图,敖杰男,等. 人类血脂水平变异的影响因素[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17(4):334-336.
[8]盛志峰.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J]. 医学综述,2003,9(7):428-429.
[9]刘国良,罗邦尧. 肥胖症[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9):51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