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分泌代谢病学》

垂体冠状位CT扫描技术探讨

发表时间:2009-05-27  浏览次数:862次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仪器设备也逐步向精确、安全、可靠及自动化方向发展,以往头颅平片、蝶鞍X线检查一直是诊断垂体瘤的主要X线诊断方法之一。70年代以来CT机的问世取代了传统普通头颅X线检查,高分辨率的CT扫描检查垂体病变已被广泛的应用。据文献报道,脑垂体病变其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多见于青年女性,垂体CT扫描方法与常规脑CT扫描有所不同,其扫描方法的适当与否对诊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垂体扫描应以冠状面作为常规扫描层面,笔者就15例脑垂体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女性患者9例占总数的60%,男性患者6例占总数的40%。其中年龄最大者59岁,最小者26岁,平均年龄为41.1岁。男性患者的平均年龄38.8岁,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42.7岁。

    1.2 方法 采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Xpress全身CT扫描机。体位: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对体胖颈短患者应采取俯卧位较好),使头颅冠状面与扫描床垂直,听眦线与床的 长轴平行,瞳间线与头矢状面垂直。头颅摆正后先扫侧位定位片,然后在定位图像上选择鞍背至鞍结节的范围,与鞍底垂直的层面,从后床突扫至前床突,采用1.5mm层厚,1mm重叠,先行快速连续薄层加重叠扫描,其目的是更能确保微小病变不被遗漏。扫至13~15层左右其图像均分别显示垂体、海绵窦及蝶鞍等周围结构。扫描完毕,如发现病变将扫描床位回到图像所显示的病变位置,然后进行增强扫描。以3ml/s经静脉注入80~100ml的优维显或马根维显,注射完造影剂后立既进行快速连续扫描,必要时可作动态扫描。由于采用了薄层连续扫描,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增强扫描是十分必要的。

      2 结果

  见表1。从15例脑垂体患者的扫描中查出垂体瘤者4例,占总数的27%,有2例为可疑患者。其中垂体腺、垂体上缘均显示清楚者为12例,占总数的80%;垂体柄显示良好者10例占总数67%;海绵窦、蝶窦、鞍上池显示良好者为9例,占总数的60%。

  表1 15例患者的检查结果 (略)

  3 讨论

  正常垂体位于蝶鞍内,在冠状面图像上垂体腺呈长圆形,横径较宽约8mm左右,多位于鞍底最凹处,其上缘被鞍上池内的脑脊液所衬托,多呈浅凹或平面 [1]  。正常垂体高度女性为2.7~6.7mm(平均4.8mm),男性1.4~5.9mm(平均3.5mm);青年女性特别是妊娠期,垂体高径可达9~10mm。横断位鞍区扫描,因受部分容积效应及人工伪影的影响,病变区域不易显示 [2]  ,只有当肿瘤达到一定体积后,才能显示出来,但对垂体的高度及上缘的结构、垂体柄等均不易显示。        直接矢状位扫描,其体位也难于显示低密度的垂体微腺瘤。由此可见,采用冠状位薄层快速连续加重叠扫描检查垂体微小病变比横断位及矢状位更为优越。更能确保微小病变不被遗漏,更有利于观察垂体、垂体柄的正常结构和 显示异常细微改变。所以,冠状位连续薄层快速扫描加增强快速连续扫描是目前检查脑垂体病变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之一,对提高微腺瘤的诊断阳性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垂体腺瘤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82,16:250.

 2 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5:7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