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外科
-
- 结直肠癌组织中CyclinB1、p34cdc2、PCNA和K...
-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发生和分化中CyclinB1、p34cdc2、PCNA和Ki67表达异常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CyclinB1、p34cdc2、PCNA和Ki67在1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蛋白的表达。结果:CyclinB1和p34cdc2染色定位于细胞胞浆和(或)胞核内。... [详细]
-
- 应用可吸收合成缝线缝合帽状腱膜251例分析
- 去骨瓣减压术是神经外科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不缝合硬脑膜,帽状腱膜用丝线缝合,造成异物的残留,极容易发生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因此,选用合适的缝合材料,严密缝合帽状腱膜,预防术后发生脑脊液漏,避免缝线异物在组织内存留,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详细]
-
- 颅脑外伤致痫因素临床分析
- 目的 总结402例颅脑外伤患者发生癫痫所具有的临床特征,分析致痫因素。 方法 回顾402例颅脑外伤患者的病例资料,从中筛选出发生癫痫的病例,总结癫痫的发作特点,分析癫痫发作与多个临床因素的关系。 结果 颅脑外伤后癫痫的发作与伤情、是否开放伤等因素密切相关,且早期癫痫的发生与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关系密切... [详细]
-
- 大鼠颅脑合并胸部撞击伤后血浆IL-6、IL-10含量变化及意...
- 目的 建立一种伤情稳定、满足实验需要的颅脑合并胸部撞击伤动物模型,并探讨损伤早期血浆IL-6、IL-10含量变化及意义。 方法 采用自行研制的小型生物撞击机,选择合适的撞击参数制作大鼠颅脑合并胸部撞击伤动物模型;酶联免疫法动态检测伤后血浆IL-6、IL-10含量变化。 结果 成功建立了大鼠颅脑合并胸... [详细]
-
- 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研究
- 目的 建立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并观察血性脑脊液(bloody cerebralspi-nal fluid,BCSF)对培养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作用。 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和BCSF刺激组,通过MTT比色法选择恰当孵育时间的BCSF作为刺激因素,观察病理... [详细]
-
- 首诊轻型颅脑损伤伤情恶化41例临床分析
- 目的 分析总结首诊为轻型颅脑损伤病情恶化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999年12月~2003年1月间收住的41例轻型颅脑损伤病人病情恶化即出现昏迷或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病情恶化原因为颅内创伤性病变形成,硬膜外血肿占首位(46.3%),其次为脑挫伤及脑内血肿(29.2%),硬膜下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