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外科
-
- 颅内迷走神经血管压迫对血压影响的实验研究
- 目的 研究颅内迷走神经血管压迫对动物血压的影响,探讨神经源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方法 将15只犬随机分为10只实验组和5只对照组。取犬自身的大隐静脉20 cm与面动脉行端端吻合,形成动脉袢,将动脉袢压迫实验组左侧迷走神经和延髓腹外侧及对照组左侧的小脑表面。 结果 实验组成活9只犬,在行左侧迷走神经及... [详细]
-
- 板障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 目的 探讨板障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板障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治疗结果,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治方法。 结果 病变位于额部2例,顶部1例,颞顶部1例。头颅X-线示圆形或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界清楚,有或无边缘硬化。CT平扫示颅骨局部破坏,内外板变薄、中断,囊肿... [详细]
-
- 微透析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研究中的应用
- 微透析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在体生物化学采样技术。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由于缺血、缺氧,局部脑组织内发生一系列的神经化学改变,使用微透析技术能及时、有效地监测这些物质的变化,可靠地反映继发性脑缺血、脑损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研究、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对微透析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研究方面的应用状... [详细]
-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脑电活动的...
-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在体海马齿状回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制作右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右侧脑室注射GDNF,通过神经电生理学方法,记录正常组、脑缺血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GDNF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 min后再灌注14 d海马齿状回的脑电活动,分析脑电频谱。结... [详细]
-
- 伴脑疝的高血压性基底核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对比分析 (附89例分...
- 目的 比较小骨窗血肿显微清除术和血肿穿刺术对伴脑疝形成的高血压性基底核脑出血的疗效。 方法 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清除脑内血肿48例,CT定位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治疗41例;两组术前性别、年龄、GCS评分、发病时间、血肿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 结果 小骨窗显微手术组和血肿穿刺组在存活率 ... [详细]
-
- 立体定向显微手术治疗大脑半球运动区病灶
- 病灶均位于大脑半球中央区,且均有癫疒间发作,故能较早期发现。由于该部位是重要的运动、感觉功能区,运用经典皮质造瘘切除病灶会造成功能区皮质严重损伤,严重影响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对良性病变而言,手术损伤超过疾病本身。因此本组根据病变性质、位置、大小,按照靶点三维坐标在导向针引导下选择中央沟、前中央沟、后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