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
-
- N 13 -N 20 IPL检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
- 目的 通过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同时期N 13 -N 20 IPL的检测,探讨N 13 -N 20 IPL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TCD检测于脑血管痉挛发生后和缓解后分别检测N 13 -N 20 IPL。 结果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后N ... [详细]
-
- 多发性硬化与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 观察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 空腹采集2ml血液标本,采用酶定量分析法对35例MS患者及35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UA进行测定。 结果 MS组U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详细]
-
- 意识清醒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亚低温治疗临床观察
-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意识清醒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亚冬眠治疗及电子冰帽颅脑降温仪,电恒温降温毯使体温恒定在34.5℃~36.5℃,维持24~72h。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例。治疗前及脑卒中后4周和3个月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 结果 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组... [详细]
-
- 交感神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
- 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颈椎病变,尤其是钩突增生,使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受到激惹,使椎动脉产生反射性痉挛,产生持续的缩血管效应而使血流量下降导致VBI。这可能就是产生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病因和基础。 [详细]
-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机制
-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并发症,是影响病人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文章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CVS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血管活性物质在CV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详细]
-
- 非颅内病变昏迷误诊为急性脑卒中24例临床分析
- 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是脑功能高度抑制或损害的病理状态,凡病变累及脑干的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或弥漫性双侧大脑皮层损害,均可引起昏迷。导致昏迷的原因常涉及多学科多种疾病,颅内疾病以急性脑卒中多见,而许多颅外疾病引起的昏迷临床上也常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本文总结24例首诊误诊为急性脑卒中的非颅内病变所致昏迷...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