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5例

    发表时间:2014-02-10  浏览次数:1027次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如坐舟船有恶心呕吐、心悸、甚则仆倒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笔者自2009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共4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5例, 男25例,女20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61.8岁,伴有高血压病30例,糖尿病8例,血脂异常7例[1]。全部患者符合《临床神经病学》VBI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颅内出血、梗死和肿瘤病变。1.2 治疗方法:应用丁咯地尔150~200mg/d加入NaCl溶液 250ml静脉滴注,疗程14d。同时口服天麻钩藤饮天麻10g,钩藤15g,石决明18g,栀子10g,黄芩10g,川牛膝15g,杜仲、益母草、寄生、夜交藤、茯苓各10g,葛根15g,白术15g,泽泻25g。用法:水煎服,1剂/d。全部患者均予阿司匹林0.1g/d;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治 疗。1.3 疗效标准:治疗2周后,根据临床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评定。①治愈:症状消失,TCD复查恢复正常;②显效:症状明显减轻,TCD复查示椎-基 底动脉供血改善;③有效:症状减轻,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及工作受影响,TCD复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稍改善;④无效:症状无明显减轻或加重,TCD复查 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无改善。

    2 结果

    治愈13例,显效15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是中老年 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他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当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异常引起大脑缺血,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短暂缺血,甚至引起脑血栓形成[1]。因此,西医治疗重点控制血压,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代谢及保护神经细胞等治疗。丁咯地尔是通过抑制α-肾上腺素受体,抑制血小板聚 集,改善红细胞变性及非特异性微弱钙拮抗作用,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起治疗作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多因脏腑功能减退,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行障碍,导致痰瘀内生,阻于脉络,脑失所养。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性以虚者居多。《素 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医历来认为“无风不作眩”,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则发眩晕,故治疗眩晕应平肝息风;又“无痰不作眩”, 脾虚痰湿内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故治疗还应健脾化痰;另外肾虚精亏、髓海不足,上下俱虚也可导致眩晕。而脾虚痰阻,气机不利以及肾虚精亏, 血行迟滞均可以导致瘀血内生,痹阻脑脉,导致眩晕,故治疗还应重视活血化瘀。天麻钩藤饮出自《杂病证治新义》,是治疗眩晕之名方。方中天麻、钩藤具有平肝息风之效,石决明平肝潜阳、清热明目,与天麻钩藤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栀子和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益母草活血利水,杜 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在该方基础上加用葛根生津解痉,白术健脾化湿,泽泻淡渗利湿,合而用之,共成平肝熄风,清热活血,健脾化湿, 补益肝肾之剂。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4 参考文献

    [1] 蒋道义.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2例[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09,18(10):139.

    [收稿日期:2013-10-28 编校:潘宏竹]

     

    ↑上一篇:组合型人工肾联合美多巴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不宁腿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