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上消化道出血胃镜诊断为钩虫病11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4-10  浏览次数:607次

      作者:罗致  作者单位:广西田东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西田东 531500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钩虫病,胃镜检查,诊断

      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可上行寄生于十二指肠及胃窦幽门前区,后逐渐出现慢性上腹隐痛及消化不良症状,并可表现为持续黑便。现将我院收治的11例误诊上消化道出血,行胃镜检查找到虫体而确诊的钩虫病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患者共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31~56岁,平均42.2岁,均为农民,全部有田间劳作史,病程1~3年,平均住院天数12天。临床表现为呕血5例,其中男4例,女1例;黑便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呕血伴黑便8例; 伴双下肢水肿1例,休克1例,出血量约1000 ml,血压90/50 mmHg,出现脉搏细弱、头晕、心慌、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等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上腹隐痛、腹胀,纳差、乏力,反复解黑便伴贫血等症状。在当地卫生院未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伴出血。均有间断服药史,但病情反复发作,疗效欠佳。所有病例无其它出血性疾病。

      2.实验室检查

      入院时Hb<30 g/L1例,30 g/L≤Hb≤60 g/L共5例,60 g/L6.7 mmol/L5例,PLT<100×109 /L8例。接受骨髓细胞学检查者1例,均为缺铁性贫血骨髓象。饱和盐水浮聚法粪检,钩虫卵阳性5例(第1次检出者4例,第2次检出者1例),11例大便隐血试验均为强阳性。

      3.内镜检查

      11例为确诊而行胃镜检查。对休克患者给予扩容抗休克处理,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胃镜检查。采用奥林巴斯GIFcv70型电子胃镜,在常规操作下,插至十二指肠降部,适当注气注水,清晰视野,边退镜,边仔细检查黏膜表面,尤其密切观察黏膜皱襞。发现1条钩虫3例(27.3%),2~5条5例(45.5%),5条以上的3例(27.3%),1例在十二指肠降部黏膜皱襞内可见虫体呈堆分布。6例在降部、4例在球部、1例在球部与幽门管找到虫体。11例幽门管和十二指肠黏膜表面均见虫蚀状点片状糜烂,合并胃窦溃疡1例,糜烂性胃炎2例,十二指肠四壁散在浅小溃疡4例。所有病例胃黏膜均呈贫血像。虫体为锈花针大小,大部分呈肉红色并见有虫体的蠕动,少部分为半透明半红色或面白色,呈C形或S型吸附于黏膜上,虫体经活检钳取出,低倍镜下观察证实为钩虫。

      4.治疗及预后

      11例均经予阿苯达唑驱虫、补充铁剂、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及输血等保守治疗。1例于球部及降部交界处活动性出血,予去甲肾上腺素和凝血酶镜下交替喷洒后止血。11例上消化道出血均治愈。全部患者1~2周后复查胃镜,均未发现钩虫虫体。1~6个月后随访,所有患者贫血都得到纠正,消化道症状缓解。

      讨论

      钩虫病的传染源是钩虫病患者和感染者,钩虫感染在我国分布极广,南方钩虫病的流行远较北方为重。本病主要是经皮肤接触感染。农民赤足下地,幼虫易钻入皮肤而致病,在农村中感染率较高。钩虫卵在低于5~10℃时易死亡,而25~30℃和湿润土壤最适于虫卵孵化和幼虫生长。由于农村卫生条件较差,当地儿童有随地大便及人粪不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施用的习惯,钩虫卵、蚴虫可污染地面、水田,故农村青壮年、种殖业者感染率高。钩虫成虫寄生在十二指肠或空肠内,以吸血为生,它们以口囊吸附在肠黏膜上形成浅小溃疡,且其头腺分泌抗凝素,使损伤的黏膜出血时间延长,有时损伤可深达黏膜下层并造成大出血[1]。寄生虫致消化道出血虽有不少报道,但临床仍有部分患者常被误诊[1]。

      镜下的黏膜表面特征为幽门管、十二指肠黏膜表面出现虫蚀状或斑片状出血灶为主,合并点、片状糜烂,浅小溃疡。本组11例均找到钩虫体而确诊。虫体少量吸血为半透明淡红色,吸足血虫体为褐色,少数死亡虫体为灰白色。据研究报道,每条钩虫每天可使人体失血0.03~0.15 ml,长期大量钩虫感染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严重者可致重度贫血,有时可因白蛋白的丢失产生低蛋白血症而出现肢体浮肿。本组有1例黑便伴呕血,出现休克临床表现,大量出血的原因可能为重度钩虫感染,钩虫不仅分泌抗凝血物质,同时每天更换吸血位置4~6次,致使被钩虫咬附的黏膜伤口不断渗血[2]。钩虫在不同地区感染率有所不同,感染率可高达30%~80%。

      值得临床医师注意的是钩虫病所致贫血往往是渐进性的,常合并有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加上粪便潜血阳性或黑便,经常误认为胃炎或消化性溃疡并出血,临床上造成误诊漏诊者不在少数。本组病例在院外反复治疗,均误诊为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最后经我院胃镜检查确诊。笔者认为,农村病人有田间劳作史、慢性上腹疼痛伴解黑便、贫血,服药疗效欠佳时,应疑为本病,常规检查粪便及胃镜检查。对不明原因上消化道出血的农民贫血患者,要警惕钩虫病可能,胃镜检查可明确钩虫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3,4]。临床实践并结合文献,我们的体会是:①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胃镜检查时应将内镜常规插至降部,以观察有无寄生虫引起的出血;②检验人员要提高对大便常规虫卵的认识,为临床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③因消化性溃疡行胃次全切除术后,贫血不能纠正或再出血,应将胃镜插至空肠仔细寻找寄生虫,此时可适当多注气,以使肠腔充分扩张,环形皱襞变浅,有利于观察到隐藏在皱襞后的钩虫[5,6];④对找不到原因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可给予试验性驱虫治疗。同时加强农村卫生宣传教育,儿童不能随地大便,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再施用,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以期对肠道钩虫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胡友亮.钩虫病致上消化道出血误诊64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8):1178.

      [2]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43.

      [3]沈维柏,廖金辉,朱余良.钩虫性上消化道大出血45例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临床医药杂志,2002,3(3):11-12.

      [4]梁仲惠,伊虹羽,黄蒙莎.30例钩虫感染的内镜诊断[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2,20(3):176.

      [5]陈克河,康继厚,梅海信,等.胃镜诊断钩虫病42例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17(5):381.

      [6]姜长勇.钩虫感染致上消化道出血42例报告[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2,22(4):450

    ↑上一篇: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下一篇:内镜下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