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慢性胃炎病人并发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31  浏览次数:626次

      作者:刘晓玲  作者单位:山西省汾阳医院

      【摘要】 [目的]了解慢性胃炎病人并发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病率,并观察其心理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12例慢性胃炎并发焦虑、抑郁症状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慢性胃炎并发焦虑、抑郁症状的比例为56.0%;本组病人心理干预后,显效257例,好转246例。[结论]慢性胃炎病人常并发焦虑、抑郁症状,心理干预有效改善病人的症状。

      【关键词】 慢性胃炎,焦虑,抑郁,心理干预

      慢性胃炎是一种中老年的常见病,主要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症状是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减退和餐后饱胀,进食不多但觉过饱,嗳气、反酸、恶心,一般无明显节律性,进食可加重或减轻,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和组织病理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慢性胃炎是一种身心疾病,常易在心情焦虑、情绪过于紧张或是A型性格的人群中发病[1],社会心理因素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对512例慢性胃炎并发焦虑、抑郁症状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2月—2008年12月我科门诊及住院慢性胃炎病人914例,其中伴有焦虑、抑郁症状512例,男169例,女343例;年龄38岁~86岁(60.5岁±10.7岁);330例病人对抗感染治疗、使用促胃动力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疗程长,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主诉较多。

      1.2 焦虑、抑郁症状判定标准 ①有惊恐发作的表现:如发作性上腹部疼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窒息感或濒死感;②有广泛性焦虑的表现;存在无明确对象及固定内容的紧张或焦虑、情绪低落,并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悸、胸闷、气促、睡眠障碍等)或出现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紧张性疼痛、全身肉跳等);③上述症状不能用本身的慢性胃炎疾病解释,安慰性治疗或镇静治疗有效,且排除了甲状腺疾病、颈椎病、心脑血管病的急性期、恶性肿瘤及呼吸功能不全等情况。

      1.3 心理干预措施 慢性胃炎并发焦虑,抑郁的病人除对慢性胃炎进行积极治疗外,均给予心理干预,每周2次心理教育,每次3人,由消化内科专业护士进行,采用集体教育,小组教育和单人教育3种形式。鼓励病人提问、讨论,病人之间可互教互学。

      1.3.1 认知干预 耐心倾听病人述说各种症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讲解慢性胃炎病因,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影响因素,耐心、细致地对病人提出的疑问进行解释。

      1.3.2 情绪干预 给病人讲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特别是负性情绪对疾病恢复的不良影响。同时,征得病人家属、社会力量的配合,指导病人正确处理好家庭负担、事业压力及个人情感问题;疏导病人负面情绪,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疑问;给予病人关心、帮助,消除其焦虑、恐惧、抑郁心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治疗疾病。

      1.3.3 行为干预 慢性胃炎病人中,常见抑郁或情绪焦虑,且更易有胃动力异常[2],即使抗感染治疗或使用促胃动力药,症状也不一定改善,与进餐密切相关[3]。因此,指导病人应注重自我调节,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进行放松训练,乐观处事,保持心情舒畅,对症状改善者,给予鼓励。给予病人清淡饮食,一日三餐,每顿不可过饱,不暴饮暴食,戒烟、戒酒,忌浓茶、咖啡等;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慎用各种药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1.4 药物治疗 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可给予艾司唑仑,焦虑、抑郁症状较重者改用百忧解或加用适量的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早餐、午餐后各1片)。

      1.5 疗效判断 显效:焦虑、抑郁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病人无不适主诉;好转:焦虑、抑郁症状减轻,病人主诉偶有上腹部不适,无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无效:焦虑、抑郁症状无改善,病人主诉仍有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内镜活组织检查均示黏膜无不典型增生现象。

      2 结果

      本研究显示,慢性胃炎并发焦虑、抑郁症状病人占全部慢性胃炎病人的56.0%(512/914)。本组病人显效257例,好转246例。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慢性胃炎病人并发焦虑、抑郁症状的比例为56.0%,各种病因的慢性胃炎均可并发或引起病人的情绪障碍。有研究表明,焦虑、抑郁可使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儿茶酚胺释放过多,出现自主神经功能不良[4],从而造成病人紧张性疼痛、心悸、胸闷、睡眠障碍等。因此,我们应认识并设法改善慢性胃炎病人的焦虑、抑郁症状,这对于病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之,慢性胃炎病人存在广泛的心理问题,其精神心理因素不仅影响病情的预后,也直接影响药物疗效。对临床主诉较多的慢性胃炎病人抗炎治疗及促胃动力药物治疗效果差的慢性胃炎病人,应注意是否并发有情绪障碍或睡眠障碍,这些症状是否是焦虑、抑郁所致的躯体化表现。适当选择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治疗,有助于调整自主神经功能,帮助病人恢复,同时给予及时的疏导,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重视。早期有效的心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慢性胃炎病人并发的焦虑、抑郁状态,能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目的。

      【参考文献】

      [1] 阳惠湘,李点玲,张桂英,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粘膜瘦素表达[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8):5759.

      [2] 周微宏,罗日永.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1,13(3):142144.

      [3] 刘新光.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肠动力异常[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4445.

      [4] 李建明,李建英.情绪生理和心血管病及其心理治疗[J].临床荟萃,1996,11(10):433435.

    ↑上一篇:血清粘附分子水平在急性胰腺炎诊疗中的意义
    ↓下一篇: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管结石的关系及内镜下治疗效果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