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4-03-11  浏览次数:1057次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椎管内麻醉和神经阻滞中。笔者使用三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旨在观察其对感觉、运动阻滞和术后持续镇痛时间的不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9~71岁,体重46~78 kg,患者无高血压和冠心病病史。随机分为A组、B组、C组三组,每组20例,分别用0.25%、0.375%和0.5%罗哌卡因各30 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1.2阻滞方法:所有患者均未使用术前药,入室后常规监测BP、HR、SpO2和ECG,开放外周静脉通路,面罩吸氧3 L/min,静脉推注咪达唑仑1~2 mg。患者去枕平卧,或颈肩部垫薄枕,头偏向健侧,确定前中斜角肌间隙,在该间隙环状软骨水平下1~2 cm处作局部麻醉药皮丘,用STMUPLEX神经刺激仪(B.Braum公司,德国)和STMUPLEX 50 mm神经刺激针(B.Braum公司,德国)以向下、向后各成45°角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刺激频率2 Hz,起始刺激电流1 mA,当引出相应的肌肉收缩后,逐渐将电流减小至0.3~0.4 mA,仍可见肌肉(三角肌、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收缩,固定穿刺针,回抽无血,注入由专人配置好浓度的罗哌卡因30 ml,每推注5 ml回抽1次,2 min内推注完毕。

    1.3观察指标:记录阻滞前及阻滞后10 min和30 min时的HR、BP和SpO2;记录臂丛神经各分支(腋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时间,以注药完毕到针刺无痛作为感觉阻滞时间,超过60 min仍有针刺疼痛则为阻滞不全;记录臂丛的运动阻滞程度,运动阻滞评估采用Bromage改良法[1]:无运动阻滞(0级),感上肢沉重(1级),不能抬肩但能屈肘(2级),不能屈肘(3级),不能屈腕(4级),不能活动手指(5级);观察术后持续镇痛时间,以手术开始到术后切口开始感觉疼痛时作为术后持续镇痛时间;同时记录麻醉期间出现气胸、膈神经麻痹、霍纳综合征、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的阻滞前及阻滞后10 min和30 min时的HR、BP和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腋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均阻滞完善,A组的感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均出现不完善阻滞,感觉阻滞时间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侧阻滞成功率C组>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三组的运动阻滞程度以C组最完善,B组次之,A组最差;术后持续镇痛时间A组<B组<C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详见表1。

    3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影响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局部麻醉药的浓度和容量、穿刺路径、神经刺激仪的电流强调以及诱发的动作类型等[2]。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缺点是常有尺侧阻滞不全,但使用改良法肌间沟臂丛阻滞[3],其尺侧阻滞不全有明显改善;配合神经刺激仪进行臂丛神经阻滞[4],较传统异感法阻滞能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罗哌卡因是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为纯的左旋对映异构体,其理化性质与布比卡因相似,但脂溶性低于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的心脏毒性和中枢神经毒性较布比卡因低,并且具有感觉—运动阻滞分离现象和缩血管作用的特点,是目前临床上外周神经阻滞的首选局部麻醉药[5]。

    本研究使用0.25%、0.375%和0.5%罗哌卡因30 ml行肌间沟臂丛时间阻滞,结果显示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升高,其感觉和运动阻滞越完善,尺侧阻滞成功率越高,术后持续镇痛时间越长。研究显示,150 mg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后,血药浓度最高为2.97μg/ml,明显低于中毒浓度[6],本组资料中罗哌卡因最高剂量为150 mg,说明此剂量是安全的。臂丛神经阻滞时使用何种浓度和剂量的局麻药应综合考虑手术部位、范围、手术紧急程度等因素进行选择。综上所述,0.25%、0.375%和0.5%罗哌卡因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其中以0.5%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最完善。

    4参考文献

    [1]陈江兴.肌间沟一针两点注射法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03,8(4):264.

    [2]Taboada M,Atanassoff P,Rodriguez J,et al.Plantar flexionseems more reliable than dorsiflexion with Labat′s sciatic nerveblock:a prospective,randomized comparison[J].Anesth ANALG,2005,100:250.

    [3]李文辉,廖生根,阮凯糰,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改良法在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5):125.

    [4]周青春.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20例临床体会[J].吉林医学,2009,30(15):164.

    [5]杭燕南,主编.当代麻醉手册[M].第2版.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66-67.

    [6]王祥和,丰浩荣,许鹏程,等.等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及血药浓度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8):781.

    ↑上一篇: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防风通圣颗粒联合液氮冷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