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腔隙性脑梗死6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7-18  浏览次数:801次

      作者:李秀荣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包头铝业集团职工医院内科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无意识障碍,临床表现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早在1965年Fisher就把“小而深的脑部梗死”定名为腔隙性脑梗死[1]。

      1 病例资料

      本组62例均为住院病例,经临床诊断和(或)头颅CT、MRI确诊。其中男38例,女24例,男:女为1.6:1;年龄31~78岁,平均68岁。有高血压病史者38例,有糖尿病病史者5例,有冠心病病史者2例,有吸烟史者12例。纯运动性20例,运动感觉性34例,共济失调性轻偏瘫1例,纯感觉性3例,未见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病例。血脂异常26例,血粘度高21例。CT检查62例,阳性43例;MRI检查19例,阳性19例。临床分型与CT之间的关系,基底节区有病灶者23例,顶叶6例,额叶7例,内囊2例,丘脑2例,枕叶2例,放射冠1例。

      2 讨论

      本组62例中有高血压者38例(占61%),与文献报道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的发病率为47%~78%相近[2]。说明高血压是本病的直接原因之一,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脑深部白质及脑干穿通动脉病变和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腔隙,约占脑梗死的20%。62例病例CT检查阳性者43例(阳性率为70%),说明CT扫描对腔隙性脑梗死有一定的局限性,而MRI(阳性率为100%)则有它的优势[3]。本组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部位多在基底节区(为53%),其次为额叶7例,顶叶6例,内囊2例,丘脑2例,枕叶2例,上述这种选择性分布的原因还不十分明确。纯运动性发生在顶叶4例,额叶4例,其次基底节区3例,内囊1例,枕叶2例,丘脑1例。说明纯运动性轻偏瘫不但发生在内囊、基底节区,而且常发生在皮层。本组病例中运动感觉性为34例(占55%),都发生在基底节区。另有文献认为,糖尿病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有关,本组5例糖尿病患者,4例为多发性,1例为单发性。心脏病的附壁血栓和颈动脉的血栓脱落也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血脂异常、高粘血症、吸烟、饮酒和脑部的血流改变等因素,目前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但确切的关系不明了。

      【参考文献】

      1 崔思松. 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国外医学•老年疾病分册,1996,4(2):166.

      2 刘贻德.腔隙性脑梗死与腔隙状态.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7(1):5.

      3 柯红.基底节区脑梗塞.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12(3):138.

    ↑上一篇: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82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腔隙性脑梗死与糖尿病的关系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