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外科学其他》

    肝硬化与胆囊结石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1-12-31  浏览次数:539次

      作者:朱燕,程小飞  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体检科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硬化与胆囊结石的关系。方法 对2004年4月~2007年11月来我科体检人员15 967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发现肝硬化组582例,胆石症106例;非肝硬化组15385例,胆石症866例,两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182%,且男性高于女性(P<001),非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56%,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生率较非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生率高。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肝炎,降低肝硬化的发病率,对降低胆囊结石的发生率都将有所裨益。

      【关键词】 超声;肝硬化;胆石症

      本文经过回顾性调查,证实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肝硬化患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肝硬化患者582例,其中男502例,女80例,年龄29~65岁,平均(43±102)岁,均为2004年4月~2007年11月来我院体检科体检人员。其中在我科经超声检查的非肝硬化人数15 385例,其中男8 626例,女6 759例,年龄在20~73岁,平均(46±124)岁。

      12 肝硬化超声诊断标准 (1)肝脏形态和大小、回声发生改变。(2)肝脏包膜回声增厚,且不规则呈大或小锯齿状。(3)伴有门静脉高压征象、回声改变。(4)腹腔内可见游离腹水,胆囊壁增厚呈双线形。 凡符合第一条同时伴2~4条中之一者,为本组肝硬化诊断标准。

      2 结果

      两组胆囊结石发病率比较,两组胆囊结石发病率分析 注:P0001

      3 讨论

      超声问世以来,胆囊结石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0%以上,近年来,大样本人群调查发现,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组15967例人群体检中,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182%,可见胆囊结石已成为临床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关于胆囊结石与其他疾病的关系研究,孟新等[1]150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287%,本组资料统计表明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182%,且男性高于女性(P<001),非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则为56%,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肝硬化时由于继发脾功能亢进,产生慢性溶血,使得胆红素形成增加,并排至胆汁中,由于可能是细菌的作用可释放出β-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分解成水溶性好的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分解成水溶性差的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易形成胆囊结石[2],另外肝硬化时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胆汁淤积对形成结石有一定影响[3]。目前我国大多数肝硬化为肝炎后肝硬化,因此,除积极预防和治疗肝炎,降低肝硬化的发病率外,在肝硬化甚至肝炎患者的治疗中,注意胆囊结石合并症的产生,合理调整患者的脂质代谢与胆汁代谢,对降低胆囊结石的发生率都将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孟新,邹宏丽.2型糖尿病并胆囊结石的临床观察.临床医学,1997,17(8):58.

      2 G•薛特勒.薛氏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636.

      3 江绍基.临床肝胆系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86.

     

    ↑上一篇:直视微创手术治疗胆结石合并糖尿病33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肝硬化腹水62例对利尿剂反应的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