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外科学其他》

    乙肝“两对半”8种不同模式的标志物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25  浏览次数:502次

      作者:张永先,付俊娇,张博,马朋均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济仁医院检验科

      【摘要】 目的:通过乙肝“两对半”不同模式标志物的分布,提高对HBV病毒的鉴别认识。方法:采取ELISA法检测“两对半”,并对不同模式做出诊断。结果:不同模式出现与各种亚型的共同抗原a环上主要氨基酸残基变异或部分变异逃逸免疫系统的攻击,造成抗原检测时出现假阴性或抗原抗体S基因变异并存有关。结论:对乙肝“两对半”少见模式应仔细分析,定期随访,以减少误差。

      【关键词】 乙肝系列;抗原抗体;变异性;氨基酸残基

      慢性乙型肝炎由于病毒持续感染,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致使病情迁延不愈,治疗非常困难。当前有许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如干扰素、抗乙肝核糖核酸、拉米呋啶等,这些药物的联合应用使体内氨基酸残基变异,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两对半”诊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对各种形式乙型肝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本文回顾性分析ELISA方法检测出的不同形式的乙型肝炎,报告如下。

      1 试剂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1年~2007年检测8 030例,其中择录少见形式的8种乙肝病例,见表1。

      1.2 “两对半”检测:均为ELISA法,试剂由英科(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使用仪器为北京航天一板式酶标仪,严格按试剂说明书要求操作,设置空白孔,阳性、阴性孔各两孔对照,按酶标仪要求严格操作。

      2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由HBV感染引起,通过血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临床表现多样化,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病例可转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此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达60%,HBsAg阳性率达10%~15%,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携带者以男性居多,其原因未明。完整的HBV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在肝细胞内合成,大量释放到血液循环中。本身并无传染性,核心部分含有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表1 不同形式的乙肝病例

      有些药物能抑制乙肝病毒并转录酶和DNA聚合酶的作用,能快速降低血清HBV-DNA水平伴肝功能好转、肝组织改善,但不能清除肝细胞核内病毒的cccDNA,停药后可能病毒再度复制,随着病毒变异产生上述不同模式的出现。

      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以前俗称“两对半”,现指的乙肝病毒标志物已远远超过原来的范畴,乙肝标志物包括很多指标,各项指标临床意义错综复杂,这些指标组合成许多阳性模式。患者感染HBV,经过一段时间求医治疗后,体内产生抗-HBs,而抗-HBs为保护性抗体,能和血清中的HBsAg形成免疫复合物。HBsAg有不同的亚型,各型的共同抗原为a,此外还有二组互相排斥的亚型抗原决定簇d或y和w或r。按不同的组合形成,HBsAg存在于Dane氏颗粒表面小球型和长杆颗粒。亦含有HBsAg,WHO把HBsAg分为10个亚型常见有4种重要的亚型,adw、ayw、ady、ayr,又因为w决定簇的抗异质性,HBV就有了多种主要血清型。HBsAg亚型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并与种族遗传有关。我国汉族以ady为主,HBV亚型不发生改变。

      乙肝病毒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一般有急性乙肝趋向恢复时,HBsAg逐渐减少,HBsA开始产生且逐渐增多,用单克隆抗体做试剂,就可同时检出HBsAg和HBsAb。做进一步动态观察,HBsAg随后消失,而HBsAb增多,因此在追踪传染源时,进行亚型测定是有帮助的。此外几种抗-HBe(+),抗HBc(+),HBeAg(+), HBsAg(+),见于抗-HBs中针对a环,抗体占90%,a环上主要是氨基酸残基变异或部分变异,可逃逸免疫系统攻击,造成抗原检测时出现假阴性或抗原抗体(针对抗原决定簇)s基因变异并存。近几年出现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这种现象发生可能是由于HBV具有高度变异性,前s/s区基因多个点突变和少量缺失,这些突变可消弱或改变HBsAg的免疫抗原,使野生株产生抗-HBs、抗-HBe,与变异的HBsAg、HBeAg结合力下降,导致免疫逃逸。

      HBsAg阴性不能排除乙型肝炎,约5%的乙型肝炎出现HBsAg阴性。考虑原因如下:①急性乙型肝炎HBsAg阴性,可能是抗-HBs出现的窗口期,即HBsAg消失,抗-HBs尚未出现之际。②乙肝病毒和丁肝病毒重叠感染,丁肝病毒大量复制,对HBsAg合成有抑制作用。③乙肝病毒的s基因变异,不表达HBsAg。④低水平的乙肝病毒感染,其HBsAg阴性是因为目前检测HBsAg的方法还不够灵敏。另外,即使HBsAg阳性,仍需澄清是否有其他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因甲型和乙型,乙型和丙型,乙型和丁型、戊型肝炎病毒均有双重感染的可能性。因在临床工作中对乙肝“两对半”中少见的模式应定期随访,并予以关注,认真对待,仔细分析,减少误差。

    ↑上一篇:肝炎肝硬化病人死亡原因分析
    ↓下一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