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外科学其他》

    肝功能损害对凝血结果影响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1-10-26  浏览次数:502次

      作者:刘倩  作者单位:湖南省涟钢医院,湖南 娄底 417009

      【摘要】目的为研究肝功能损害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对其凝血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至2007年在我院住院进行凝血检查的患者205例,其中肝功能损害组116例,肝功能正常组89例,比较两组凝血指标的改变。 结果:未分级肝功能损害组仅PT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3项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肝功能损害患者其凝血4项的改变可能与肝功能损害的时间长短有关。

      【关键词】 肝功能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除因子Ⅲ以外,影响血液凝固的绝大多数凝血因子是在肝脏内合成,这些因子在血液中水平也是由肝脏调节的[1]。当肝脏受到损害时,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成熟都会出现障碍,从而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我们选择实验室肝功能常规检查项目,包括丙氨酸氨基移换酶(ALT)、门冬氨酸氨基移换酶(AST)、碱性磷酸酶(ALP)、Lγ谷氨酰基移换酶(GGT)以及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作为肝脏损害的依据,以评价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06年至2007年在我院住院进行凝血检查的患者205例,做回顾性调查研究。将其分为肝功能损害和肝功能正常两组,其中肝功能损害组116例,男62例,女54例,平均年龄(56.66±12.87)岁;肝功能正常组89例,男46例,女43例,平均年龄(54.09±14.79)岁。肝功能损害以实验室常规检查为依据,即肝功能检查7项指标中任一项出现异常者视为肝功能损害。

      1.2 研究方法 ALT、AST、ALP、GGT、TBA 5项,采用酶法; TBIL、DBIL两项为重氮法,TP为双缩脲法;ALB为溴甲酚绿法。GLO为计算法。试剂和质控品购自上海申能。仪器为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凝血四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鞣花酸法;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采用一期法;纤维蛋白原(FIB)采用Clauss凝固法。试剂和质控品购自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仪器为Sysmex CA50。

      1.3 肝功能损害评价标准 以试剂和质控品生产厂家上海申能提供的参考值为判断依据,即ALT、AST、ALP、GGT、TBA、TBIL、DBIL为判断肝功能损害的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完全随机化资料采用t检验。肝功能损害组各项指标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对两组随机资料即肝功能损害和肝功能正常组进行比较 组间结果先行F检验,其中APTT和TT为方差齐性t检验结果,PT和FIB为方差不齐性t检验结果。两组结果比较。

       肝功能损害与肝功能正常组凝血结果比较

      注:与正常组比较,*P >0.05;**P<0.05

      2.3 在肝功能损害组中,对凝血4项与肝功能7项指标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统计推断结果。

       肝功能损害组凝血与肝功能结果之间相关分析的r值

      注:两两变量之间的统计推断,*P >0.05;**P<0.05;***P<0.001

      3 讨论

      血液凝固是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 PT则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2],而TT的异常主要与纤维蛋白原的数量和结构有关。

      屈玲等[3]人检测12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APTT、PT、TT及FIB,同时比较不同的分级状态下,肝硬化组APTT、PT、TT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我们采用随机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未对肝功能损害组进行分级,未分级肝功能损害组与正常组比较,除PT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3项均无统计学意义。未分级肝功能损害与肝功能正常组APTT、PT、FIB差异无显著性,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患者肝功能损害的时间长短有关。

      肝功能损害组各项肝功能指标与凝血4项的关系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通过两两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功能损害组中APTT与ALP、TBIL、DBIL具有正相关性;PT与AST、ALP、TBA、TBIL、DBIL具有正相关性;FIB则与TBA具有负相关性;而TT与肝功能7项指标无相关性。ALT、AST是肝功能损害的急性指标,其升高程度与肝病严重程度不一定平行,因此,当ALT、AST增高时,患者体内的凝血因子的合成还不一定发生障碍。不足以对凝血结果产生影响。由于TBA和胆红素在肝功能损害患者体内持续时间比ALT、AST要长,更能反应该患者的治疗状况和效果。这也可能是其结果升高时,凝血结果有显著性改变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冯涛,曾昭淳,王宝恩,等.现代肝脏病学[M]. 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265.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10212.

      [3] 屈玲,府伟灵.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肝功能分级关系的观察[J].重庆医学,2004,33(11):17171718.

    ↑上一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损伤性胆漏的原因及处理
    ↓下一篇:CT引导下肝癌的无水酒精注射的介入治疗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