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眩晕症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4-17  浏览次数:669次

      作者:侯东莉  作者单位:西安长安大学医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灯盏花素,眩晕症,临床观察

      眩晕是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多由前庭系统及小脑功能障碍所致。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症状,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老年人眩晕主要与心脑血管病、感觉神经病变、精神状态和多种药物治疗有关。在老年人脑血管病和颈部疾病如颈椎病、颈动脉狭窄等是引起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其合理有效的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现将我院近年来对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症患者的治疗作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眩晕症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眩晕发作期除有临床症状外,TCD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颅脑CT显示未见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或出血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男10例,女28例;年龄34岁~68岁,平均年龄54.9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22例,高脂血症26例,颈椎病21例。对照组32例,男8例,女24例;年龄35岁~68岁,平均年龄54.1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20例,高脂血症23例,颈椎病20例。眩晕病史1 d~10 a。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史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临床表现 治疗组头晕、恶心38例,伴呕吐30例,怕光32例,视物旋转32例,不能站立28例;对照组头晕、恶心32例,伴呕吐28例,怕光29例,视物旋转30例,不能站立26例。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4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1次/d,疗程14 d;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1次/d,疗程14 d。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用χ2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治疗14天后,根据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基本痊愈:眩晕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TCD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基本正常;显效:眩晕症状基本消失,头微有昏沉,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TCD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明显改善;有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但仍有轻微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TCD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无明显改善;无效: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TCD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无变化。

      2.2 临床疗效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治疗组基本痊愈率34.21%,对照组为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总显效率(基本痊愈率+显效率)为78.95%,对照组总显效率37.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3 讨论

      TCD是目前为止唯一能反映颅内动脉血流状态的无创手段,尤其对检测椎基底动脉系统动力学变化,是一种灵敏、有效的检查方法[2]。研究资料表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CD表现多为血流减慢为主[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运动障碍,严重者甚至发生摔倒、晕厥,大大危害人类健康[4]。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本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成为急诊、门诊及院前抢救的常见病,而目前国内外对本病的治疗尚无特殊方法,主要通过手法治疗、中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治疗、针灸综合疗法及手术治疗等。对于脑血管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尤为重要,它可以改善和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保护残存的神经功能,防止脑缺血向更严重的类型发展。药物治疗原则包括调节血压、改善脑血液循环、抗血小板凝集、改善脑代谢及保护脑神经几个方面。灯盏花素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味甘、性温,且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是从菊科短莛飞蓬属植物灯盏花全株中提取分离的,其主要成分是黄酮、灯盏甲素、灯盏乙素。灯盏花素注射液含量按灯盏乙素计算,灯盏乙素具有减少血小板计数、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体内凝血功能及促进纤溶活性的作用[5]。临床药理学研究表明[6],其能扩张细微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脑血循环、增加局部脑血流量、抑制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降低血液粘度,从而增加脑有效供血,使神经功能缺损得以恢复。灯盏花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有其明确的药理学基础,且临床副作用小,本文治疗组基本痊愈率、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上灯盏花素注射液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期东,刘政.眩晕的分类和诊断[J].中国实用杂志,2004,24(10):584587.

      [2] 胡智伟.量表、CSF、CT和TCD在鉴别脑出血与脑梗死中的价值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3):38.

      [3] 龚志刚.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脑供血的初步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8):9597.

      [4] 潘文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258259.

      [5] 陈新慊.新编药物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76.

      [6] 李文杰,曹力.灯盏花素注射液药理作用与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 时珍国医国药[J] 2002,13(3):171.

    ↑上一篇: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浆一氧化氮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下一篇: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治疗的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