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治疗的观察

    发表时间:2012-03-30  浏览次数:721次

      作者:李艳丽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巴曲酶,低分子肝素,反复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动脉一过性、短暂性供血障碍所致的相应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脑血管疾病。病症于24h内完全恢复。TIA尤其是反复发作的TIA人群,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本研究针对刻板式反复发作的TIA进行临床用药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2010年TIA患者30例,均为入院前短期内TIA反复刻板式发作两次或两次以上,每次症状相同。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并经CT和/或MRI证实。随机分为治疗组(巴曲酶组)与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治疗组16例,男9例,女8例,平均年龄(54.2±10.2)岁。对照组14例,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53.4±8.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脑血管病其他危险因素方面无差异,各组实验室检查无出血倾向,符合临床用药标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相同的神经内科常规用药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及活血化瘀药物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巴曲酶10U,5U,5U隔日一次静点。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一日二次皮下注射。12d时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治疗后至第12天时住院期间TIA发作次数及终止发作后至第12天时的天数。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

      两组病人疗效后效果,见表1。表1 两组用药12d时疗效比较(略)

      2.2 凝血功能检测

      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元时间(PT)延长均未达肝素化水平。平均18.2s及40.8s,纤维蛋白原无变化。治疗组纤维蛋白原全部下降,平均1.55g/L,APTT 4例轻度延长。

      2.3 副作用

      治疗组未发生胃、皮肤、黏膜及颅内出血等副作用。对照组注射部位皮下淤青斑8例,无其他副作用。

      3 讨论

      TIA,尤其是反复发作的TIA是严重的需紧急干预的“卒中预警”事件[1], 7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为8%左右,因此其严重性接近于脑梗死。TIA主要有两种发病形式:血流动力学性末梢低灌注型与微血栓一栓塞型。前者临床特点为发作频率较密集,持续时间较短暂,临床症状较刻板。后者发作频率较稀疏,持续时间较长,临床症状多变。TIA反复发作具有发展成脑梗死的高度危险性。本组患者的刻板式TIA反复发作表现在动力学性末梢低灌注,原因多为较大的近端供血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2],这同样是脑梗死的成因,血液动力学波动时表现为TIA,进一步发展时,狭窄的动脉粥样斑块基础上可形成血栓闭塞,则表现为脑梗死。目前对TIA的治疗方法很多,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虽为公认的TIA用药[3],但TIA的形成因素较多,单独依靠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不能很好控制所有类型TIA,因此如何筛选更有效的治疗仍是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主要观察了TIA反复刻板式发作类型,虽然此种类型发作与局部脑血管痉挛及狭窄等因素有关,其同样也可能存在血液高凝、高纤维蛋白等状态。鉴于其机制,本研究治疗中给予扩血管药物及阿司匹林,并在此基础上观察到巴曲酶组在减少发病次数及早期终止发作方面均优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低分子肝素作用机理为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及扩大,但本研究发现其疗效弱于巴曲酶,推测原因可能与剂量未能达到肝素化效果有关。巴曲酶的药理作用为分解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诱发t-PA释放,降低血液黏度,加快微循环血液速度,降低血管阻力,防止血栓形成。这些作用使巴曲酶在刻板式TIA反复发作情况下能有效防止在大动脉粥样斑化基础上形成血栓及促进新发血栓溶解,因此可以快速有效终止发作。本研究认为对于刻板式TIA给予扩血管药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基础上,应用常用量巴曲酶较常用量低分子肝素更能尽快终止发作。虽然本组研究观察到了巴曲酶具有较良好确切的疗效,但本研究例数较少,未容纳所有病因及类型的TIA患者,远期效果尚不清楚,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Rothwell PM, Giles MF, Chandratheva A, et al .Effect of urgent treatment of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and minor stroke on early recurrent stroke (EXPRESS study):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sequential comparison[J]. Lancet,2007,370:14321442

      [2]W. S. Smith, M. H. Lev, J. D. English, et al .Significance of Large Vessel Intracranial Occlusion Causing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TIA[J]. Stroke,2009,40(12):38343840

      [3]Piero Verro, Phillip B,Gorelick, et al . Aspirin Plus Dipyridamole Versus Aspirin for Prevention of Vascular Events After Stroke or TIA: A Meta-Analysis[J].Stroke,2008,39:13581363

    ↑上一篇: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眩晕症临床观察
    ↓下一篇:成年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及其与焦虑、抑郁关系的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