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外科学其他》

    脂肪瘤切除术后切口渗液11 例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2-02-29  浏览次数:610次

      作者:徐松涛  作者单位:无锡市广瑞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无锡 214011

      【关键词】 脂肪瘤,术后切口渗液,例诊治分析

      003年5月—2008年4月施行脂肪瘤切除术165 例,其中11 例发生术后渗液,经采取正确引流处理后全部治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 例,男5 例,女6 例,年龄21~75 岁。瘤体部位:颈项部2 例,背部3 例,腹部1 例,腹股沟2 例,臀部3 例。瘤体大小约6 cm×5 cm×3 cm~12 cm×10 cm×6 cm。切口渗液量约10~50 mL/d。合并糖尿病2 例。临床表现:术后第2~3天换药时发现切口饱满、隆起,置引流皮片者见敷料潮湿,切口有淡红色液渗出,切口边缘无红肿疼痛,无畏寒、发热,渗出液中无脂肪颗粒,细菌培养连续3次无细菌生长。

      1.2 治疗方法

      根据切口渗液情况分2种方法处理。渗液较少组5 例,采用碘伏纱布填塞引流。具体操作:拆除部分缝线,用1%碘伏溶液冲洗切口后填塞碘伏纱布引流,外加无菌纱布加压包扎,每日换药1~2次,后期隔日换药1次,直至切口愈合。渗液较多组6 例(大于20 mL/d),采用硅胶管或橡胶管引流。具体操作:选取切口最低位旁切开小口置入引流管1根,并接负压引流袋或自制负压引流瓶。如遇置管困难时,可打开切口置管后重新缝合。常规隔日换药,及时调整负压,使切口处于瘪塌状,前后层紧贴,并常规口服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换药时采用红光照射切口[1],每次15~30 min。对其中2 例渗液过大者(40~50 mL/d),应用阿托品0.5 mg肌肉注射,每日3次。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

      2 结 果

      渗液较少组患者切口7~10 d愈合。渗液较多组切口7~10 d拆线,引流10~21 d,引流液少于5 mL/d,拔除引流管,均一期愈合。全部患者无1 例发生切口感染和窦道形成。

      3 讨 论

      3.1 切口渗液发生原因

      切口渗液主要是因为淋巴管损伤导致。术中组织损伤过多;分离血管时,对周围伴行的淋巴管破坏过多,破坏后不作彻底结扎;过度牵拉周围组织。近年来,由于电刀的广泛应用,外科医生常过于依赖其来止血,忽视了丝线结扎的传统手段,由于其热力往往不足于使淋巴管闭合,有时反而造成组织大片状烧伤,影响术后愈合,术后发生淋巴漏的可能性增大。

      3.2 诊断

      在术后换药时发现切口饱满积液,或留置皮片有明显非血性渗液,液体较清亮,无脂肪颗粒,切口无感染、坏死征象。可排除脂肪液化及感染存在。淋巴管渗漏即可诊断。

      3.3 治疗

      治疗原则有充分引流、局部加压、应用阿托品、微波照射、手术结扎等。对于充分引流和加压包扎的机制倾向认为可能因局部压力大于淋巴液压力,阻止外漏,细胞之间紧密接触,从而加速创面愈合,淋巴管再生,同时,远端的组织淋巴管也会因组织液的回流受阻而加快代偿性增生过程,防止过多的液体积聚也可以预防感染,促进切口愈合,因此引流袋(瓶)必须要保持一定负压,防止有死腔、积液[2]。加压包扎以不影响局部血运和功能为宜。阿托品治疗的机制可能有:淋巴管的支配神经纤维主要来自植物神经,属副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胆碱能神经),其末梢分布在管壁上,以调节淋巴管的收缩或扩张,并间接调节淋巴液的生成。阿托品为阻断M-胆碱能受体的药物,能抑制淋巴液的生成,临床观察到阿托品用量不超过3 mg时,除稍有口干外,其他不良反应极少,比较安全可靠,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红光照射切口区可使局部温度升高,促进淋巴回流与淋巴管再生,辅以活血化瘀药物也有一定疗效。

      3.4 预防

      手术操作宜按解剖结构分层进行,先钝性分离后再钳夹组织,剪断并结扎牢固,术毕仔细清创,彻底止血,认真检查,发现点状渗漏处,及时用丝线结扎牢固,组织钝性分离方向与血管走行方向一致,结扎分断的组织,少用电刀,避免过多的电灼;对术中发现大静脉周围有细小的白色条索状淋巴管应加以保护,以免破坏淋巴组织,引起淋巴漏和淋巴水肿;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合理的加压包扎也是较为合理的避免淋巴液漏的解决办法。还有,如果瘤体较大,切除后留下较大腔隙,建议放置引流管并接负压引流袋(瓶)。

      【参考文献】

      [1]陈建英,张金伟,何红娟.红光辅助治疗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20例[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12):1 473.

      [2]周军传,李卫明,沈雄山,等.自制负压瓶和生物蛋白胶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3):255.

    ↑上一篇:难愈创伤治疗措施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闭合性外伤致小肠破裂68例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