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胸外科学》

    胸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5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780次

    作者:闻东作者单位:阜新市中心医院 胸外科,辽宁 阜新 123000

     【关键词】  胸壁 海绵状血管瘤 手术

      胸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为胸壁良性疾病,但因瘤体巨大,可侵及邻近组织,手术难度较大,术中出血多,不易彻底切除[1]。1996年—2005年,我院共收治5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6~42岁,平均31岁。均发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的胸壁肿块。右侧胸壁3例,左侧胸壁2例。病史5个月~20年,平均13年。胸壁肿块最大者为25 cm×16 cm×10 cm,平均为15 cm×12 cm×4 cm。质软,边界不清。3例体位试验阳性,2例可于体表触及静脉石。胸部X线检查,均发现胸壁软组织影,其中2例伴有肋骨虫蚀样改变。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发现1例血管瘤侵及壁层胸膜,3例行胸部MRI检查,清晰显示肿瘤范围,增强后明显强化,但均未累及胸内脏器,2例行血管造影。

      2  治疗与结果        3例与皮肤有浸润粘连者,手术时在肿瘤表面取梭形切口,2例沿肋间取斜行切口。术中见5例肿瘤均侵及胸壁肌群及多个肋间肌,手术时沿血管瘤边缘正常组织向肿瘤中央部游离。3例彻底切除,2例行姑息切除,1例皮肤缺损者,用旋转皮瓣移植覆盖,取皮瓣处,二期行自体中厚皮片移植,术中出血400~1 600 ml。2例进入胸腔病人,均于腋后线第8肋间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术区均留置1~2枚引流管,并加压包扎。病理诊断5例均为海绵状血管瘤。特点为腔内层附着单层上皮细胞,外周包裹纤维组织,腔内充满红细胞和蛋白质类物质。       术后随诊2~5年,3例彻底切除者未复发,2例姑息切除者,残留病灶未见明显增大。

      3  讨论       胸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为良性病变,其多位于胸壁肌群中,无明显界限,常不规则地延伸至皮肤、肋间及胸内等组织,诊断上需与胸壁其他肿瘤相鉴别。       胸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生长缓慢,是区别于恶性肿瘤的重要依据之一。本病体位试验多阳性,当触及成串的静脉石时,应高度怀疑为胸壁海绵状血管瘤。       影像学检查对胸壁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决定具体术式有重要意义。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软组织肿块影,明确肋骨是否被破坏;胸部CT和MRI增强检查,示肿瘤明显强化,是诊断血管瘤的重要依据;并对制定手术方案及评估手术切除结果提供可靠依据。如术前行血管造影检查,明确供瘤血管,对术中控制出血将起到重要作用,造影同时可行血管栓塞处理,能减少术中出血。血管造影还有利于与蔓状血管瘤相鉴别。       切除胸壁海绵状血管瘤时,常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我们体会,手术尽可能在病变边缘正常肌肉处开始分离,如瘤体出血,可缝扎止血后继续分离。对于有瘤体残存,且有出血者,可喷洒生物蛋白胶,同时用带蒂肌肉瓣移植覆盖,效果较好。曾有报道,采用涤纶片缝扎压迫止血获得成功[2]。也有报道向瘤腔内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使瘤腔内压力升高,可暂时阻断血管通路达到减少术中出血的目的[3]。       血管瘤以手术切除为主,原则上应彻底切除,但对于瘤体巨大,已侵入胸内,无法彻底切除者,姑息切除也是必要的,因其可阻断供瘤血管,术后亦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对手术难度较大的巨大胸壁海绵状血管瘤,估计术中失血多,可于手术前行血管介入治疗,栓塞供瘤动脉,再行手术切除,可减少手术失血量,降低手术危险性。

    【参考文献】    [1] 黄孝迈.现代胸外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633-665.

      [2] 吴晔明.手术治疗胸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难点和对策[J].综合临床医学,1995,1:42-43.

     [3] 陈华庆,李松春,徐坚方,等.胸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3例[J].浙江医学,1994,2:115.

    ↑上一篇:中心静脉导管介入治疗老年开胸术后患者局限性脓胸
    ↓下一篇:胸主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脊髓保护措施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