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颅脑外科学》

    床旁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新方法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926次

    作者:杨义 贺伟忠 刘钟珊 刘冬冬

    【关键词】  床旁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危重患者需床旁中心静脉置管。我院2005年2月~2007年8月采用床旁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新方法,获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20例患者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30~85岁。包括肿瘤科、呼吸科、神经内外科、消化科、心内科等科患者。其中以监测CVP为目的的15例,胃肠外静脉营养36例,术后化疗患者12例,周围静脉穿刺失败改中心静脉穿刺留置导管57例。均选择右颈内静脉,所有病例均去枕平卧位,头后仰并稍偏向对侧,穿刺径路采用中路法。穿刺者站在患者颈部左侧,进针点位于胸锁乳突肌下端胸骨头和锁骨头上缘构成三角的项点,环状软骨水平处,针轴与人体额平面呈60~90°,当针体进入1~2 cm时,轻轻回抽,有暗红色血液时停止前进;测试通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深约12 cm,局部固定,再覆盖10 cm×10 cm敷贴。如进针深度超过2.5 cm无回血,则停止进针,退针至皮下,改变角度或重新定点,重新穿刺。

        2  结果

        120例患者中,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8.3%(118例),2例反复穿刺后改其他穿刺径路成功,所有病例无动脉损伤、气胸及空气栓塞发生。

        3  讨论

        作者单位: 475000  开封  河南省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是目前常用的临床治疗手段,通常以颈内静脉置管作为首选。但可能发生误穿动脉、胸膜腔或肺尖等危险,因此提高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和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显得更为重要。颈内静脉为颈部最粗大的静脉干,从颅底动脉孔处穿出,先位于颈内动脉的后侧,后在颈内与颈总动脉的外侧下行,最后在锁骨下静脉汇合处颈内静脉在颈总动脉的外侧稍偏前方[1]。颈内静脉的下1/3段大多位于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所形成的陷凹内[2]。选取此处穿刺颈内静脉位置固定,穿刺成功率较高。针轴与人体额平面呈60~90°,进针不易偏向内侧,进针角度的改变使进针深度减少,减少了误穿胸膜的可能。此点位置高,偏离颈动脉,较为安全。传统穿刺方法穿刺者多站在患者头上方,病房内行床旁穿刺时,床头护栏给操作带来了极大不便。且患者头部多朝向靠墙壁一侧,穿刺操作前需挪动病床。新方法穿刺者站在患者颈部左侧,这样病床不用移动穿刺者,也不受床头的影响。

        结果显示,新方法的成功率均在98%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低,无误穿动脉、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具有较大优势。

    【参考文献】  1 佘守章,主编.临床检测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

    2 崔功浩,魏欣甫,陶建华,等.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4,12(1):3637.

    ↑上一篇:面侧部损伤伴面神经损伤的诊治分析
    ↓下一篇:桂哌齐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3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