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颅脑外科学》

    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4例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846次

    作者:万莹,杨敏,孙刚,管耘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科,南通226001)

            【摘要】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者184例。观察组予以阿托伐他汀20 mg/d,对照组予以饮食控制或服用烟酸等常规治疗,均治疗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消退及血脂变化。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均明显缩小(P<0.05),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度密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改变。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彩色多普勒超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184例中男96例,女88例,年龄60~95岁,平均69.4±8.8岁。入院后随机分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观察组)94例,男49例,女45例,年龄61~95岁,平均69.1±7.9岁,其中合并糖尿病34例,合并高血压47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60~93岁,平均68.6±8.0岁,其中合并糖尿病33例,合并高血压43例。两组年龄、性别、并发基础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实验室指标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所有研究对象抽血前3天禁高脂饮食,禁食8~12小时后抽取静脉血;(2)颈动脉超声测定: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频率7.5 MHz,专人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纵向扫描,分别测量两侧颈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各斑块厚度。斑块厚度为内膜-动脉腔界面至中外膜界面的距离,常以后壁为标准[1],IMT>1.0 mm即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厚。测CCA、ICA、ECA粥样硬化斑块最厚处和最薄处,冻结颈动脉窦下1.0 cm 的图像,分别同一位置测量3次,取平均值为颈动脉内膜厚度;(3)治疗方法:观察组予以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每晚1次;对照组予以常规剂量的非他汀类降脂药物烟酸,均治疗6个月。所有患者入院时和治疗6个月末多普勒测定IMT,血液测定TC、TG、LDL-C、HDL-C,服药期间监测肝功能,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均作常规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次研究所选184例全部完成预定研究疗程,个别患者出现恶心、短期食欲不振等症状未影响治疗,肝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各组IMT及血脂变化结果见表1、2。

        3   讨     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反映颈动脉局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也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评价和预测指标[2]。而脂类代谢紊乱又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TC、TG、LDL-C升高,HDL-C降低,每项都有独立致动脉硬化作用[3]。资料表明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呈正相关。通过生化血脂测定和高分辨率血管成像技术的多普勒超声检测,可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和形态学方面的重要信息。2004年Reversal采用血管内超声定量评价他汀类药物对动脉斑块的影响,证实了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出现消退[4],为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理想药物。

      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全合成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使HMG-CoA还原酶活性降低,减少胆固醇合成;通过增加肝细胞表面LDL-C受体的mRNA表达,增加LDL-C受体的数量,增加血浆LDL-C清除;并抑制TG生成,升高HDL-C浓度[5]。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TC、TG、LDL-C降低,HDL-C升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常规观察组6个月后血脂无明显下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无显著变化,证实了阿托伐他汀具有调脂和稳定、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阿托伐他汀除了具有调脂和稳定斑块的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改善内皮功能和抗氧化作用,对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俊秀,李彩萍,赵 杰.老年代谢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的研究[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7,6(2):113-116.

    [2] 季 宏,卞茸文,娄青林.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26(9):769-772.

    [3] Brunzell JD, Ayyobi AF. Dyslipdemia, in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Am J Med, 2003, 115: 24-28.

    [4] Schwartz GG, Olsson AG, Ezekowite MD, et al. Effect of atorvastain on early recurrent ischemic events in scute coronery syndrome: the miracle stud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AMA,2001,285(11):1718-1725.

    [5] 张新颜,张建平,方 岩.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2):13-14.

    ↑上一篇:三叶草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15例分析
    ↓下一篇:大Z形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27例脊髓型颈椎病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