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重型颅脑减速性损伤的救治 体会

    发表时间:2012-10-18  浏览次数:1070次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减速性损伤的救治方案。方法 对86例重型颅脑减速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施行手术,术后随访良好42例,中度残疾10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24例。结论 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把握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案,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是治疗重型颅脑减速性损伤的关键。

      【关键词】 颅脑减速性损伤;去大骨瓣减压;治疗; 预后

      近年来,交通事故明显增多,醉酒摔伤、高处坠伤等意外事故也时有发生,由此产生的颅脑外伤大多为减速性损伤,造成严重的原发性脑损伤及对冲伤,这类患者病情发展快,脑组织损伤重,致残率、死亡率高。 2000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重型颅脑减速性损伤患者86例,现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0例,女26例,年龄6~84岁,平均41.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6例,醉酒摔伤21例,高处坠伤20例,其他原因造成的损伤9例,均主要以后枕部为着力点,造成额颞叶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闭合性颅脑损伤62例,开放性颅脑损伤24例,合并伤12例(肺挫伤者6例,肢体骨折3例,腹腔脏器损伤3例)。入院时GCS≥9分34例,6~8分32例,3~5分20例。瞳孔未散大26例,一侧瞳孔散大42例,两侧瞳孔散大18例。

      1.2 影像学检查 入院后CT检查:枕骨骨折12例,合并硬膜外血肿6例;全组患者均有一侧额颞叶脑挫裂伤,两侧额颞叶脑挫裂伤者42例,一侧硬膜下血肿者26例,伴有中线结构点片样损伤符合弥漫性轴突损伤者8例,环池和(或)基底池、第三脑室消失及中线结构移位≥10 mm者60例。

      1.3 手术治疗方法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立即手术治疗,本组60例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单侧标准去大骨瓣减压加血肿清除32例,双侧标准去大骨瓣减压加血肿清除加颞肌切除28例,其中行额极和(或)颞极切除8例。

      2 结 果

      本组入院后手术前即出现晚期脑疝、双瞳孔散大、呼吸循环衰竭未及手术而死亡4例,术后死亡20例,14例死于术后难以控制的脑水肿,6例死于并发症。伤后6个月进行随访,根据格拉斯哥预后指数(GOS)[1]:良好42例,中度残疾10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生存6例。

      3 讨 论

      重型颅脑减速性损伤临床较常见,常引起严重的脑水肿,病情重,有的伴有其他重要脏器的损伤,病情变化快,致死、致残率高,严密的病情观察,快速、果断、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对于手术治疗的时机及手术方法一直存在争议,现结合我院的救治经验及文献[2],总结出以下几点:

      3.1 手术时机 对于神智清醒的减速性损伤患者,头颅CT示伴有额颞叶脑挫裂伤和(或)颅内血肿者,在手术的时机上临床医生经常会犹豫不决,有时会贻误最佳手术时机,造成严重后果。不管患者的GCS 评分多少,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超过30 ml、急性硬膜下血肿厚度超过10 mm或中线移位超过5 mm、幕下血肿10 ml者,都需要急诊手术清除血肿,是否去除骨瓣视手术时脑压情况而定。脑实质损伤的患者如果有进行性的神经功能损害,药物控制高颅压无效,CT可见明显占位效应,应行手术治疗。意识由清醒转向朦胧、浅昏迷,脑CT未见明显颅内血肿、脑挫裂伤,但脑水肿明显、脑室受压、环池消失者,病情凶险,变化快,应积极手术治疗。

      GCS评分是判断颅脑损伤程度的标志,GCS评分愈低,死亡率愈高,文献报道GCS 3分者死亡率几乎100%,本组GCS 3~5分者20例,存活4例中3例植物生存,1例重残,对于GCS 9分上下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所有GCS评分<9分的患者都应行颅内压监测,无监测条件者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意识、瞳孔变化。瞳孔、意识、呼吸的改变是临床最直观最灵敏的指标。文献报道双侧瞳孔散大死亡率为60%~100%[3],本组为66%。血肿最大厚度<10 mm、中线移位<5 mm的昏迷的硬膜下血肿患者,如果GCS下降2分以上,也应手术治疗。GCS评分6~8分的额叶和(或)颞叶挫裂伤、体积>20 ml、中线移位≥5 mm,伴或不伴有基底池受压者,应手术治疗。GCS评分<9分、瞳孔不等大的患者必须马上手术清除血肿。

      外侧裂区脑挫裂伤易在短时间内产生血管源性脑水肿,造成伤侧半球肿胀,有明显的血液外渗,此时又由于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使脑的血供锐减,进一步加重脑缺血。本组对于外侧裂区脑挫裂伤的手术治疗均在早期、超早期进行,取得了明显疗效,病死率比保守治疗明显降低,明显改善预后。全面综合观察病情,及时有效地采取手术治疗,把握好手术时机是本组患者的救治关键,积极手术者预后明显好于保守治疗者。

      3.2 手术方法 单侧或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尤其是颞底脑挫裂伤,中线移位超过5 mm,环池、基底池、第三脑室消失,应急诊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于双侧广泛脑挫裂伤、药物治疗无效的脑水肿患者,伤后应尽早果断行双侧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应争取在未出现不可逆脑干损伤之前进行,一般在脑疝出现1 h内手术效果最佳,超过3 h手术效果一般较差。减压要充分,骨窗下方位置一定要低至中颅凹底处,须完全清除坏死破碎的脑组织,必要时切除额极、颞极,并切除颞肌。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者,术中硬脑膜后应予以颞肌筋膜或人工硬脑膜扩大修补缝合,既起到减压目的又能有效地保护脑组织,避免了脑组织表面与颞肌及头皮下组织的粘连,减少脑表面瘢痕形成,从而减少了以后癫疒间的发生。

      关于颞肌的去留问题观点不一:一直认为颞肌贴敷于脑表面,由于颞肌血供极其丰富,损伤缺血的大脑与颞肌相贴,可改善脑组织的血供;但由于脑水肿期脑压高,颞肌贴敷改善脑组织血供的作用不应明显,而主要应该降低颅内压,去除一切可以造成颅内压增高的因素。近来报道切除颞肌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切除一侧颞肌可以产生26.5~36 ml的容积效应[4],本组切除颞肌5例,有明显减压效果。

      3.3 治疗与管理 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急救治疗、围手术期的观察治疗、手术后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都影响患者的预后。①对于重危患者,应畅通呼吸,充足给氧,保证有效灌注,维持有效循环,尽快明确诊断,及时确定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救治方案。②要注意复合伤的诊治,特别应注意胸腹部的损伤,不可贻误;四肢的骨折应在骨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制动固定,病情允许可行延期骨科手术;脊柱损伤时应注意搬动的方式对病情的影响。③对于昏迷程度较深的患者,早期行气管切开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是维持呼吸有效交换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善脑缺氧、促进脑的代谢、预防肺部并发症的重要措施。④维持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血糖稳定、营养支持及多脏器衰竭的防治是治疗的重要环节,特别注意老年患者应用甘露醇、抗生素时对肾功能的影响,本组2例老年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均抢救无效死亡。⑤亚低温治疗对重型减速性颅脑损伤患者有良好的作用,目前国际主流观点认为:开始亚低温治疗时间在伤后<12 h,最好<6 h;治疗时程应根据病情决定,时间相对要短,但治疗时间必须>2天,复温方法是自然复温,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本组患者早期使用亚低温治疗者,恢复效果良好。

      重型减速性脑损伤患者,采取积极有效果断的救治措施,严密科学有效的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84-285.

      [2] 刘佰运,江基尧,张赛.急性颅脑创伤手术指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9-115.

      [3] Colohan AR, Alves WM, Gross CR, et al. Head injury mortality in two centers with different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and intensive care [J]. J Neurosurg,1989,71(2):202-207.

      [4] 张远明,赵有发,梁维邦.颞肌切除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的应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3(3):124-125.

    ↑上一篇: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血肿冲洗引流与YL-1型硬通道微创穿刺引
    ↓下一篇: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临床应用及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