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26  浏览次数:729次

      作者:李建华,尹航,张俊和,金时,孙淑眀  作者单位: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 颅骨嗜酸性

      骨骼系统的嗜酸性肉芽肿好发于颅骨,临床上较少见。我科自1990年1月~2007年8月共收治颅骨嗜酸性肉芽肿(SEG)8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2例;年龄2~16岁,平均9.6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3个月。SEG发生于额骨5例,顶骨2例均为单发性,额骨及颞骨1例为多发性。

      1.2 临床表现 本组均表现逐渐增大的颅骨肿块,质软,柔韧感,边界清楚。肿块直径<3 cm 5例,≥3 cm 3例;颈部淋巴结肿大2例。其中头皮肿胀6例;局部疼痛性肿块2例,1例合并感染,局部红肿曾被误诊为鳞状细胞癌。

      1.3 影像学表现 8例X线片均见肿块部位的颅骨出现溶骨性骨缺损征象,CT见软组织肿块侵及帽状腱膜或硬膜。

      1.4 病理学改变 手术中见病灶处颅骨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颅骨外板变薄似蛋壳状,其中有3例的颅骨外板完全消失。光镜下均可见增生的组织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朗格罕细胞增多,混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坏死;免疫组化染色均为CD1a阳性,3例可见组织细胞的核分裂及吞噬现象。

      1.5 治疗与预后 5例单发性颅骨病变行单纯手术切除;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及1例多发性肉芽肿行手术切除、术后放疗及抗炎药物治疗。本组平均随访1年,患者均无复发。

      2 讨论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SEG是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1],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包括3种相互重叠的疾病:骨嗜酸性肉芽肿、勒雪病及黄脂瘤病。三者虽然临床表现各异,但其病理改变基本相同,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可相互转化。其中,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发病率最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1~3岁期间儿童发病率为最高。50%以上的病例≤15岁[2]。本组有7例<15岁,其中3例为2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与文献报道一致。

      骨嗜酸性肉芽肿易累及颅骨,其次为长骨、扁骨及椎骨[3]。SEG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逐渐增大的柔软的颅骨肿块,为半球型的肿块,最常位于额骨及顶骨,临床上应与皮样囊肿及纤维性结构不良相鉴别。本组患者的病灶多位于额骨(5例)及顶骨(2例),这与其好发部位相吻合。X线片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嗜酸性肉芽肿,以颅盖部位为主,溶骨区边缘清晰但不规则。 比较静止的病灶边缘有硬化,病灶不超过颅缝。病变多自板障开始,随着病灶的发展,颅骨内外板可同时破坏及破坏不均匀,在正位片上形成“双边征”,切线位上形成“斜坡征” [4]。CT及MRI 可表现为局灶性软组织肿块,常累计帽状腱膜下或硬膜。本组患者影像学改变及术后病理标本检查所见均符合SEG[5]。治疗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及药物(吲哚美辛等)治疗。单发性SEG一般采取手术切除;多发性SEG最好采取手术结合放射治疗或药物治疗,对侵及肝脏、脾脏、肺部及骨髓的患者还应进行化疗。国外许多学者[6]应用吲哚美辛作为第一线用药治疗单发性骨骼系统的嗜酸性肉芽肿,效果良好,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关,有望替代不良反应较大的化疗。本组5例单发性SEG行单纯手术治疗,2例淋巴结转移患者手术后加放射治疗,1例多发性SEG患者术后行放疗加吲哚美辛治疗,平均随访1年,均无复发,提示SEG经及时恰当的治疗,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Lichtenstein L. Histocytosis X integration of 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LettererSiwe disease and SchullerChrisian disease as related manifestations of a single nosologic entiy[J]. AMA Arch Pathol,1953,56:842102.

      [2]Di Nardo LJ,Wetmore RF.Head and neck manifestations of histiocytosisX in children[J].Laryngoscope,1989, 99: 721.

      [3]Broadvent V, Egeler RM, Nesbit ME.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aspects[J]. Br J Cancer,1994,70(Suppl):S11.

      [4]王宏德,施的美.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和CT表现及其演变过程(附42例分析)[J].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8,9:15.

      [5]姜启周,王卫民,吴建跃.颅骨嗜酸性肉芽肿11 例临床与病理分析[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21:61.

      [6]Fadeel B, Henter JI.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neoplasia or unbridled inflammation[J].Trends Immunol,2003,24: 409.

    ↑上一篇: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10例分析
    ↓下一篇:脑膜黑色素瘤1例报告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