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微创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25例

    发表时间:2010-06-24  浏览次数:613次

      作者:冯士军 张春阳 王飞 张宁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摘 要

      目的:探讨腰大池-腹腔分流术(PLPS)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优势。方法:对25例各种原因引起的交通性脑积水患者行微创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术后随访3~6个月,评价此手术与传统手术的优越性。结果:随访3~6个月25例治疗效果明显。经CT复查脑室均恢复正常,并发症少。结论: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手术效果优于传统脑室腹腔分流手术。

      关键词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交通性脑积水

      中图分类号 R651.1+9

      交通性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我院自2000 年12月以来,利用微创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25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0例,女5 例,年龄16~61 岁,平均39岁。脑积水原因:重度颅脑损伤术后4例,脑血管性疾病出血后18例,感染引起脑积水3例。 临床表现:25例病人接受此手术前,22例意识清楚,3例呈浅、中度昏迷状态。清醒的22例患者中15例出现小便失禁,20例行走不稳,13例癫痫发作,10例不同程度智能减退,8例记忆力减退,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症状。25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显示脑室系统扩大,4例伴有脑室穿通畸形。

      1.2 分流器械及引流管

      作者选择的穿刺针,其针长度为12cm(不包括针尾),穿刺针外径2.5mm,内径2mm(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分流管即可)。分流管选用美国PS分流管或凤凰分流管,单向分流阀门一般选择高、中压泵。

      1.3 手术方法

      根据病情选择局麻或全麻,体位和穿刺点同腰椎穿刺术,在穿刺点用尖刀戳0.5cm 的刀口,针头斜面向头侧进针约5cm左右,抵达椎体后缘,稍退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随即将针旋转,针头斜面向臀侧(以针尾平面标志为指示)。拔出针芯,将分流管沿穿刺针插入椎管的腰大池(终池)约3~4cm,见脑脊液流出顺畅后拔出穿刺针。在腰部穿刺点向腹侧打一皮下隧道,阀门安置在髂嵴处便于按压。然后将病人摆放为半侧卧位,选右下腹或左下腹(根据侧卧体位情况),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为穿刺点,刺入套针有落空感后针头斜面朝向盆腔侧,经此置入末端分流管于盆腔,置入约3cm左右。分别将近、远端分流管与阀门连接,手术完毕。手术时间平均约45分钟。手术刀口小,创伤轻微。

      1.4 结果

      25例病人术后脑积水均消失。3~6个月后,25例CT复查扩大的脑室均恢复正常大小。14例小便失禁患者、19例行走不稳患者、5例癫痫发作的患者症状消失,10例智能减退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5例记忆力减退患者有所恢复。3例昏迷病人中1 例清醒,恢复生活自理能力。2 例因脑部原发伤较重仍昏迷,但生命体征平稳。

      2 讨论

      脑积水的外科治疗经历100年的实验和临床研究[1],已经提出的分流方法多达20余种,如脑室-腹腔(V-P)分流术,脑室-心房(V-A)分流术,脑室-胸导管(V-T)分流术,脑室-矢状窦分流术,脑室-乳突分流术,脑室-胸腔(V-T)分流术,腰池-腹腔(L-P)分流术等;其中一部分由于严重的并发症被放弃不用,如分流至脑表面蛛网膜下腔或头皮,仅有暂时效果;如分流至乳突再经耳咽管流出,易引起脑膜炎及脑脊液漏;如分流至心房,其感染率高达22%,感染后死亡率为18%,现仅在腹部有吸收障碍时应用;相比较,V-P分流目前应用最为广泛,但V-P分流并非尽如人意,其分流管梗阻的发生率高达58%左右,其次脑室穿刺所致皮层损伤是诱发癫痫的关键因素,其发生率为9.4%~24%[2],因此,探索一种效果更佳,并发症少,微创的分流方法迫在眉睫。随着分流管材料的发展,分流硅胶管的应用及手术方法的改进,经皮穿刺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正逐渐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V-P分流近期阻塞的部位主要为分流管近端的阻塞,即脑室端的阻塞;PLPS分流由于避开脑室端的置管,椎管端置管位于蛛网膜下腔,马尾神经飘浮其内,不易阻塞分流管,也就大大减少近期阻塞的机会;同时采用腹部穿刺置管法取代剖腹置管,减少了手术对腹腔的干扰所致的腹腔粘连,也就减少了腹腔端的梗阻[3]。V-P分流因脑-腹腔高度差的作用而形成虹吸现象,致使分流过度。而分流过度可能引起术后颅内血肿、颅内积气、硬膜下积液及裂隙脑室综合征等并发症[4]。笔者认为L-P分流恰恰避免了因高度差而引起的的虹吸现象,从而避免分流过度,减少了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的可能。本组25例,随访6月~4年仅1例由于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高而出现分流管阻塞而需调整分流管,需再手术和调整引流管仅为4%。PLPS分流术不同于V-P分流在于其操作完全在脑组织外,不损伤脑组织,避免了脑部并发症,如颅内出血,颅内感染,癫痫,脑室端分流管阻塞等[5];本组也无1例出现脑部并发症。腹部穿刺置管减少了剖腹而出现的并发症,如腹腔粘连等。

      本组25例采用PLPS分流术,手术均在局麻或持硬麻醉下进行,手术时间短,平均45分钟,较传统的椎管切开行L-P分流手术时间大大缩短,同时简化了既往手术操作,减少了全身麻醉危险。而且对于儿童脑积水需分流者,该方法避免儿童因生长发育导致分流管相对缩短,而重新更换分流管的手术。由于手术方法的改进和简化,使手术时间大大缩短;一次手术成功率高,手术并发症少。因此可以认为对于交通性脑积水应首先考虑L-P分流。

      参考文献

      [1] Howard M, Eisenberg, Robin I,et al. Lumboperitoneal shunts [J].Neurosurg,1994,35(10)∶427

      [2] 张楷文,张国福,苏晨芳,等.腰大池-腹腔分流治疗外伤性脑积水[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12(6):357

      [3] 李国平,黄思庆,游潮,等. 经皮穿刺置管椎管-腹腔分流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价值[J]华西医学,2004,19(3):362.

      [4] 苏杰,张弋,郭之通,等.脑积水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30(5):442.

      [5] 任新海,王同纶,谭国珠微创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2,7(2):114.

     

    ↑上一篇:定向伏隔核射频毁损戒毒的毁损情况与疗效关系探讨
    ↓下一篇:颅内单发小脓肿的手术治疗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