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急性颅脑外伤后局部脑组织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

    发表时间:2009-06-30  浏览次数:829次

    作者:陈峻严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泉州362000

          【摘要】  目的探讨人颅脑外伤后伤灶周围神经细胞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及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8例颅脑外伤患者伤后72 h内局部脑损伤区神经细胞中HSP70表达。

    结果伤后6 h HSP70已出现阳性表达,24 h达高峰,至72 h仍呈较高水平;GCS≤7分组HSP70表达显著高于GCS≥8分组(P<0.05),存活组表达显著高于2周内死亡组(P<0.05)。结论HSP70在急性颅脑损伤后不同程度表达增强,并具时相规律性。

       【关键词】  脑损伤 热休克蛋白质70 免疫组织化学 人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 HSP70)作为维持机体自身稳定性的应激蛋白,日益受到人们注目。在创伤所致应激反应过程中HSP70的表达及其保护作用的研究方兴未艾。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研究仍然是建立在实验动物模型上[12]。笔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自2001年11月~2005年6月58例不同程度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局部伤灶标本中脑神经细胞HSP70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损伤时间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选取急性颅脑外伤手术患者58例,男性41例,女性17例,年龄(45.1±12.3)岁(14~76岁);其中合并颧骨骨折6例,下颌骨骨折3例,前臂骨折2例,肾挫伤1例。所有患者均无低血压休克史,无感染发热史。患者受伤部位均为额颞顶部,因严重挫裂伤和/或硬膜下血肿急诊行开颅手术。受伤至手术时间3~72 h。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分为≤7分组(32例)及≥8分组(26例)。存活38例(存活组),2周内死亡20例(死亡组),死因为脑干功能衰竭。

        1.2方法切取损伤区周边损伤脑组织少许(术前均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定知情同意书),室温下立即置于体积分数为0.01甲醛溶液中固定24 h,常规石蜡包埋后制成5 μm厚连续切片备用。另选非神经系统疾病猝死7例(对照组),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36.4±19.3)岁(11~68岁),标本取自额颞部。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链霉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联结法(SP法),SP试剂盒及一抗(鼠抗人)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1.3结果判定以细胞核和/或细胞质内棕褐色沉淀为阳性细胞。在显微镜下,随机计数100个神经细胞,以其中的阳性细胞数除以100,得出HSP70阳性细胞百分率。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CMIAS007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备厂)对HSP70阳性细胞进行计数,求出每平方微米(μm2)单位面积中阳性细胞数。

        1.4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 12.0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Independentsampeles t test。

        2结果

        对照组神经细胞中几乎未见HSP70阳性表达,脑外伤组伤灶周围神经细胞质或细胞核中均可见HSP70阳性表达(图1)。

        A:对照组;B:脑外伤后72 h.

        图1脑外伤后72 h神经细胞HSP70阳性表达(SP法 ×100)

        Fig 1The expression of HSP70 in neural cells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脑外伤组不同时相HSP70阳性细胞百分率和单位面积中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6 h在伤灶周围神经细胞中HSP70表达已呈阳性,24 h表达最多,随后逐渐降低,至72 h仍有较高水平表达;存活组表达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表1)。表158例脑外伤热休克蛋白7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死亡组比较:,△:P<0.05.

        3讨论

    HSP70是组织细胞在热环境中或应激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约70 kD的蛋白质,具有高度保守性和诱导生成普遍性,能提高细胞对应激原的耐受性[1]。组织细胞在遭受应激刺激后,HSP基因被变性蛋白激活,诱导产生一组应激蛋白。大多数生物细胞应激反应后HSP70出现显著改变,其主要功能是促进新生多肽链的正确折叠,对分子重排、蛋白质解聚和新生多肽的跨膜运输也具有重要

        的辅助作用。HSP70广泛存在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细胞质、高尔基体、内质网、核及核仁中,起着多种分子伴侣的作用,参与多种细胞内蛋白的折叠、装配及转运,行使“看家”功能[24]。

        脑挫伤后HSP70阳性细胞最早出现的时间各家报道不一。最早在伤后30 min脑挫伤灶周围即有HSP70的表达[5];而Truettner等在液压冲击脑损伤模型中显示损伤灶及其周围细胞质中4 h开始出现HSP70 mRNA[6]。Dutcher等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挫伤的脑皮质进行Northern及Western杂交分析,发现伤后4~6 h HSP70 mRNA达到高峰,24 h恢复正常;伤后12~20 h HSP70蛋白达到高峰。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伤后12 h HSP70在神经元内阳性表达[2]。笔者曾研究显示,伤后6 h内伤灶周围神经细胞中HSP70已呈阳性表达,其阳性细胞百分率和单位面积中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尸检对照组(P<0.01),24 h阳性表达最多,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3];随后HSP70表达逐渐降低,直至72 h仍有较高水平表达。以往文献报道均未涉及伤后72 h的表达情况[47],但本研究中伤后72 h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笔者推测可能原因有三:与原发损伤后再缺血有关;神经细胞受损程度及耐受性不同;取自不同损伤区域神经元其表达不同。Gilby等在大鼠实验研究中发现,HSP70在受伤后神经细胞中存在分阶段表达的现象[7]。由于该时相组例数太少,无法更多了解损伤后72 h HSP70表达情况;且缺乏伤后超早期(<2 h)的标本,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HSP70在组织细胞损伤的过程中表达增强,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是内源性细胞保护因子,同时也能反映细胞损伤的程度。笔者研究证实,GCS≤7分组的HSP70表达明显地高于GCS≥8分组(P<0.05)[3],说明细胞损伤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强度也不一样,HSP70蛋白表达随损伤的增加而表达增强。存活组的HSP70表达明显高于2周内死亡组(P<0.05),说明损伤局部脑组织中 HSP70表达是外伤后局部神经细胞反应性的一种表现,对受损神经细胞的功能修复和损伤程度的减轻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当神经元损伤超过其自身修复代偿能力时,其表达水平则随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减少,提示损伤可能非不可逆性。笔者认为,颅脑外伤后HSP70的表达是脑组织在基因水平的一种自身保护性机制,其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评估颅脑伤情的临床参考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闫东明,张志强,宋来君,等. 右美沙芬治疗对兔急性脑外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 中华创伤杂志, 2002,18(10):596598.

    [2]Dutcher S A,Underwood B D,Walker P D,et al. Patterns of heatshock protein 70 biosynthesis following human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J Neurotrauma, 1998,15(6):411420.

    [3]陈峻严,黄金钟,黄种心,等. 颅脑外伤后局部脑组织HSP70基因的表达[J]. 中华创伤杂志, 2006,22(8):623624.

    [4]林章雅,康德智,连葆强,等. 高表达热休克蛋白70鼠脑胶质瘤细胞瘤苗的体内抗瘤作用[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5,39(4):373375.

    [5]王慧君,饶广勋,朱少华,等. HSP70、NF应用于脑挫伤时间推断的实验研究[J]. 法医学杂志, 2000,16(3):132134.

    [6]Truettner J S,Hu B,Alonso O F,et al. Subcellular stress response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J Neurotrauma,2007,24(4):599612.

    [7]Gilby K L,Armstrong J N,Currie R W,et al. The effects of hypoxiaischemia on expression of CFos, CJun and Hsp70 in the young rat hippocampus[J]. Brain Res Mol Brain Res, 1997,48(1):8796.

    ↑上一篇: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手术切除10例第三脑室肿瘤
    ↓下一篇: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 (附83例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