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经皮微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发表时间:2010-03-04  浏览次数:725次

    作者:李岩峰, 马 逸, 邹建军, 王 斌, 黄海韬, 李付勇    作者单位: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 辽宁 沈阳 110016 【摘要】    目的  总结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 160例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  疼痛完全缓解2 041例 (94.5%),部分缓解43例 (2.0%),治疗有效率为96.5%。出现同侧面部轻度痛觉减退2 117例 (98.0%),同侧面部感觉异常73例 (3.4%),同侧咀嚼肌无力2 128例 (98.5%),复视4例 (0.2%);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36个月,疼痛复发108例 (5.8%),感觉减退伴感觉异常60例 (3.2%),角膜溃疡2例 (0.1%),咀嚼肌无力、复视等均恢复正常。 结论  该治疗简单、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高龄、体弱或有严重系统疾病的病人。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节 神经压迫

      2000年12月~2006年12月,我科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 (PMC) 技术[1],治疗2 160例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现将本组的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诊断明确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除外心肺严重疾病后均可行PMC手术。部分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如桥小脑区听神经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及三叉神经鞘瘤等,若病人年龄较大或自身不愿行开颅手术,亦可行此手术,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本组男1 200例,女960例;年龄41~97岁,平均59.7岁。病程1~26年,平均7.4年。疼痛部位:三叉神经第Ⅲ支562例,Ⅱ+Ⅲ支480例,Ⅰ+Ⅱ+Ⅲ支432例,单纯Ⅱ支367例,Ⅰ+Ⅱ支240例,单纯Ⅰ支79例。右侧三叉神经痛1 149例,左侧957例,双侧54例。本组服用卡马西平治疗仅部分控制疼痛1 943例,过敏 45例,无效31例。曾服用中药治疗824例,针灸治疗1 560例,酒精封闭治疗252例,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306例,伽玛刀治疗58例,显微血管减压术268例。

      1.2    手术方法    在血管造影室行手术治疗,病人全麻,气管内插管,仰卧位,侧位X-线显示双侧骨性耳道完全重叠。进针点选择在病侧口角外2.5 cm处,另一端参考点为同侧瞳孔内缘与颧弓水平外耳道前3 cm。在侧位X-线监视下以14#穿刺针穿刺卵圆孔,当针尖抵达颅底卵圆孔时即撤出针芯,通过穿刺针将4# Fogarty球囊导管经卵圆孔放入Meckel腔内。撤出球囊导丝,再用非离子造影剂Omnipaqne 0.45~0.85 ml (平均0.62 ml) 充盈球囊,维持球囊充盈3 min左右后排空球囊,并与穿刺针同时撤出。压迫穿刺点止血5 min,贴创可贴。治疗过程完毕。

      2    结    果 (表1)

      本组一次穿刺成功2 155例 (99.8%),穿刺失败5例 (0.2%)。微球囊压迫治疗后,三叉神经痛症状完全缓解2 041例 (94.5%),其中18例为初次治疗后症状未完全缓解,于1周后再次行球囊压迫治疗病人;症状部分缓解43例 (2.0%);治疗总有效率为96.5%。症状无缓解76例 (包括5例穿刺失败者),占3.5%。治疗后同侧面部感觉减退2 117例 (98.0%),同侧面部感觉异常73例 (3.4%),无任何感觉障碍者仅6例 (0.3%);同侧咀嚼肌无力2 128例 (98.5%);复视4例 (0.2%)。

      随访1 860例,时间4~84个月,平均36个月;疼痛复发 (包括同侧不同部位) 108例 (5.8%),其中行2次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84例,因疼痛复发行第3次手术3例。术侧面部感觉减退及角膜感觉减退多于6~24个月内恢复。至随访结束时,本组存在感觉减退伴感觉异常60例 (3.2%),角膜溃疡2例 (0.1%);术侧咀嚼无力于3~6个月内逐渐恢复,复视病人症状于1~2个月内逐渐缓解。

      另外,曾行射频热凝、伽玛刀、MVD治疗病人的手术效果与未经特殊治疗者比较,无明显区别 (表1)。

      3    讨    论

      PMC治疗的优点在于:治疗在短暂的全麻下进行,病人无痛苦及精神压力,操作过程简单。这一点对于焦虑和精神易紧张者尤其重要[1-4]。

      本组采用改良mullan方法治疗2 160例,一次穿刺成功率99.8%,治疗有效率96.5%;该结果与国外大宗病例的临床结果相近。值得提出的是,本组年龄90岁以上22例,疼痛累及第1支751例,既往曾行射频热凝治疗306例,曾经多次酒精封闭治疗252例;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病程、酒精封闭及射频热凝史等对本治疗手段疗效无明显影响。当然,该结论尚有待长期疗效进一步证实。目前,比较公认的PMC长期效果为:5年有效率80%,10年有效率71%。

      PMC仍属有创治疗方法,治疗后近期,相当比例病人出现同侧轻度感觉减退及咀嚼肌肌力减退,其中少数病例的主观面部麻木症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这是因为,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前者胞体聚集形成三叉神经结,为假单极神经元组成,其中枢突聚集成粗大的三叉神经感觉根入脑,周围突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和眼、鼻及口腔的黏膜;后者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随下颌神经分布至咀嚼肌等。手术时经皮穿刺过程中会损伤到感觉及运动神经,更主要的是球囊压迫神经结的同时运动支也受到压迫,造成术后三叉神经感觉末梢分布区域的感觉减退和同侧咀嚼肌无力。此外,咀嚼肌无力还与穿刺针对肌肉的损伤有关。在穿刺针到达卵圆孔及压迫开始时,可能发生三叉神经抑制反应,表现为短暂的血压下降、脉搏减慢甚至无脉[5-6],因此,蔡长华等[7]主张常规放置临时外置起搏器,以避免该反应可能带来的危险。

      总之,本组经验表明:PMC是治疗三叉神经痛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高龄、体弱或有严重系统疾病的病人。

    【参考文献】[1] MULLAN S, LICHTOR T. Percutaneous microcompression of the trigeminal ganglion for the trigeminal neuralgia [J]. J Neurosurg, 1983, 59(6): 1007-1012.

    [2] 马逸, 李岩峰, 史万超.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 [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2, 7(4): 208-209.

    [3] 李波, 刘巍. 微球囊压迫介入治疗三叉神经痛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6, 6(8): 48-49.

    [4] 董克辛, 仇波, 曲波, 等. 经皮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 [J]. 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杂志, 2004, 17(6): 369-370.

    [5] 李岩峰, 马逸, 邹建军, 等. 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 [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4, 9(3): 110-111.

    [6] 李付勇, 衣服新, 马逸, 等. 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对兔三叉神经的抑制作用 [J]. 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5, 26(5): 11-13.

    [7] 蔡长华, 刘艳芳, 刘辉, 等. 三叉神经痛患者经皮微球囊压

    ↑上一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类雪旺细胞各阶段标志物的表达研究
    ↓下一篇:非耳源性小脑脓肿的诊断及治疗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