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内科学其他学科》

    穿刺技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2-08-07  浏览次数:907次

      作者:李鸿  作者单位:乐平市人民医院血透室 江西乐平

      【关键词】 穿刺技术;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

      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HD)最常用的永久性的血管通路,亦被视为患者的“生命线”[1]。如何保持内瘘及最大限度的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获得足够的血流量,保证有效的透析而内瘘穿刺是影响内瘘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2009年,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患者120例,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18~78岁,平均48岁。120例患者均为每周血液透析2~3次,穿刺部位皆选成熟的动-静脉内瘘, 使用时间相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针尖与皮肤呈20°角进针);观察组(针尖与皮肤呈40°角进针)各60例患者,两组分别穿刺780例次。

      1.2 操作方法

      1.2.1 成熟的动-静脉内瘘,一般穿刺部位距吻合口近端3cm以上,静脉穿刺点距动脉穿刺点8cm以上。

      1.2.2 两组患者穿刺均由专人负责操作,避免不同人穿刺技术差异所致感觉差异。采用16G固定式一次性人工肾内瘘针,不作定点穿刺,以免形成动脉瘤。常规消毒皮肤,两组均不用止血带压迫充盈血管,操作者右手持针头,斜面朝上,左手固定皮肤及血管。观察组针尖与皮肤呈40°角进针后迅速压低针柄沿血管方向潜行刺入血管,再顺血管进针0.5~1cm,固定好针头。对照组按常规静脉传统式穿刺,自血管上方刺入皮下,再沿血管方向潜行刺入血管,固定针头。

      1.3 观察指标

      1.3.1 对动-静脉内瘘保护的效果

      注意观察内瘘有无血栓形成、狭窄、堵塞,血管有无假性动脉瘤、内瘘感染等。

      1.3.2 一次穿刺成功率

      针尖进入皮肤再进入血管为一次穿刺成功,针尖进入皮肤后来回抽动再进入血管者,不作一次穿刺成功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次穿刺成功率

      观察组94.8%(739/780例次),对照组85%(663/780例次),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62.68,p<0.01)。

      2.2 内瘘并发症

      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χ2=8.78,p<0.05),见表1。表1 两组内瘘并发症的比较n(略)

      3 讨论

      动静脉内瘘是HD患者进行充分有效透析的基础,是目前HD患者最能长期稳定使用的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线。因此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轻疼痛,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是保证HD顺利进行,提高HD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

      3.1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对动-静脉内瘘的保护,关键在于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次数,避免内瘘受到破坏。观察结果表明40°角穿刺成功率比20°角穿刺成功率高。但要注意穿刺部位不能固定在一处。成熟内瘘初期穿刺时,首先要观察内瘘血管走向,然后摸清所穿刺血管管壁的薄厚、弹性及深浅、瘘管是否通畅。在透析结束时,穿刺点的压迫不宜用力过猛,时间不要过长,同时注意穿刺点是否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和皮下血肿,影响穿刺成功。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来说,多数伴有身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减弱,营养不良及反复多次穿刺等使皮肤血管壁增厚变硬,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组织松弛,血管不易穿刺,因此穿刺成功率是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之一。

      3.2 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据报道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达1年者占60~65%,达2年占50~60%,平均寿命为3年[2]。我科由于加强了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护理,改进穿刺方法,从而有效地延长了内瘘使用寿命,减轻病人的痛苦,达到理想的透析效果。

      综上所述,40°角进针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硬化,内瘘堵塞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有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作用,保证有效的透析质量,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谢遵华,沈清瑞,朱兰英.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动脉端顺效果的观察[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1,17(3)∶184

      [2]王海燕,主编.肾脏病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460

    ↑上一篇:1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下一篇:CHOP+CCNU治疗多发性骨髓瘤25例近期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