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耳鼻咽喉科学》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鼓室注射治疗突发性聋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898次

    作者:曹卫,邱建新,张琨龄

    【关键词】  聋

          突发性聋是指突然发生(72 h内)的非波动性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我科1990年起应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或口服治疗突发性耳聋, 取得了一定临床疗效。2006年7月起, 我科尝试用鼓室内注射治疗突发性聋, 现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按照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2006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标准 [1], 2006年7月 — 2006年10月在我科就诊的突发性聋患者20例, 男12例, 女8例; 年龄18 ~ 55岁, 平均(33.4 ± 10.2)岁。 20例中有l0例为曾经全身类固醇(地塞米松)加其他药物(血管扩张药、 神经营养药、 降低血液粘稠度)治疗无效者, 10例为单纯鼓室内注射治疗者。 除听力下降外, 伴耳鸣者l5例(75%), 伴耳鸣眩晕者5例(25%), 6例(30%)患有糖尿病。 轻度聋1例, 中度聋3例, 中重度聋8例, 重度聋4例, 极重度聋4例。发病至治疗时间最短2 h, 最长1年。 全部病例经过耳镜检查、 系统的听力学测试(纯音听阈、 声导抗、 脑干诱发电位和耳声发射)和内听道MRI, 排除屮耳炎、 内耳畸形、 内听道或桥小脑角病变。

        1.2 材料与试剂

        1.2.1 鼓膜麻醉剂 地卡因5 g + 苯酚5 g + 薄荷  5 g 混合制成。

        1.2.2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Pfizer Manufacturing BelgiumNV/SA生产, 40 mg/ml。

        1.2.3 1mL注射器和5#长针头 江苏苏云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 5#长针头规格: 0.5 mm × 38 mm。

        1.2.4 纯音听力计: Madsen 公司Midimate 622型;耳声发射: Madsen 公司Capella型;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 Nicolet 公司Compass Ⅱ型; 声导抗: Madsen公司Otoflex 100。

        1.3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 行鼓膜表面麻醉后于鼓膜紧张部后下象限行鼓室穿刺术, 用1 mL注射器和5#长针头缓慢注入甲泼尼龙琥珀酸钠0.5 ~ 0.7 ml, 注入后患者平卧30 ~ 45 min, 嘱其勿做吞咽动作。隔日注射1次, 10 d为1个疗程, 治疗1 ~ 2个疗程, 每一疗程结束一周后复查纯音听阈。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鼓室注射治疗期间暂停其他治疗。所有患者行鼓室穿刺术前均详细告知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取得知情同意后, 才进行鼓室穿刺治疗。在此期间嘱患者注意保持外耳道干燥, 避免上呼吸道感染等。

        1.4 疗效判定

          按照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疗效分级,比较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鼓室内注射前后4个频率(500 Hz、 l kHz、 2 kHz、 4 kHz)气导纯音听阈均值(PTA), 下降15 dB以上为有效。

        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方差分析和求PTA变化情况与年龄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

        2 结 果 (见表1)

          20例患者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前后PTA分别为(68.62 ± 18.15) dB HL和(52.31 ± 25.46) dB HL, 经配对t检验, P < 0.01。

          20例患者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前后PTA变化与年龄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 = 0.334, 进行t检验, P = 0.221, P > 0.05, PTA变化与年龄没有相关性。

          将治疗效果按PTA下降的程度分为3个等级, <         15 dB HL 9例, 15 ~ 30 dB HL 9例, > 30 dB HL 2例。 总有效率为55%。 20例中, 发病1周以内行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者有效例数最多(6例), 本组有效的11例均在发病2周内获得治疗, 发病后3 ~ 12个月的3例全部无效。

            伴耳鸣者15例中8例消失或减轻;伴耳鸣眩晕者5例眩晕均缓解, 2例耳鸣消失或减轻。

          20例患者随访3 ~ 6个月, 未见鼓室内感染、 鼓膜穿孔或听力进-步下降;注射过程中1例出现眩晕, 但20例注射后均无全身不良反应。

        3 讨 论

          Parnes[2] 等对豚鼠检测了氢化考的松、 地塞米松、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经鼓室给药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发现三种药都能经圆窗膜渗入内耳, 鼓阶和前庭阶的药物浓度是一致的, 内淋巴液中药物浓度高于外淋巴液。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在内淋巴液和外淋巴液中药物浓度最高, 持续时间也最长, 所以作者认为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应作为糖皮质激素经鼓室给药的首选。

          本文20例中, 行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后PTA下降16.31 dB HL, 其中单纯行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10例, PTA下降明显(平均下降22.75 dB HL), 而经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加其他药物治疗后再行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者, PTA虽有下降但效果不明显。选用鼓室给药的最主要原因是有类固醇激素禁忌证如糖尿病、 高血压、 消化道溃疡或免疫缺陷病的患者。文献中多将鼓室类固醇激素给药作为口服或者静脉滴注类固醇激素无效后的补救治疗; 在本实验中, l0例(极重度聋4例, 重度聋2例, 中重度聋3例,中度聋1例)为曾经地塞米松静滴加其他药物(血管扩张药、 神经营养药, 疗程为10 ~ 15天)治疗无效者, 再行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后PTA无明显下降。

          在本组实验无效的9例中, 极重度耳聋4例全部无效, 提示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极重度聋的疗效差。

          如果发病至就诊时间超过3个月, 听力改善不佳,本文唯一一例就诊时间是2 h的患者,经地塞米松静滴加其他药物(血管扩张药, 神经营养药、 东菱迪夫)治疗无效后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鼓室注射治疗, PTA下降了25 dB HL, 但发病时间3 ~ 12个月的3例患者全部无效。病程与疗效关系的资料没有统计学意义, 但提示在临床上对突发性聋应该积极地予以早期治疗。

          在本组实验中伴有糖尿病的6例, 因全身应用类固醇有升高血糖的风险, 行鼓室注射治疗后PTA 下降21.87 dB HL,听力有显著提高。

          在本组实验中, 我们做了PTA下降和年龄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 提示年龄不是影响治疗的主要因素。

          大量的研究证实经鼓膜鼓室注射类固醇是安全的[3], 本组20例患者治疗后随访中均无听力进一步下降, 未见鼓室内感染、 鼓膜穿孔。 但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的适应症、 剂量、 给药的方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 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5, 济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6, 41(5): 325.

    2 Parnes LS, Sun AH, Freeman DJ. Corticosteroid pharmacokinetics in the inner ear fluids: an animal study followed by clinical application. Laryngoscope, 1999, 109(7 Pt 2): 1-17.

    3 Lefebvre PP, Staecker H. Steroid perfusion of the inner ear for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fter failure of conventional therapy: a pilot study. Acta Otolaryngol, 2002, 122(7): 698-702.

    ↑上一篇:自制可调式耳廓固定器在治疗耳廓假性囊肿中的应用
    ↓下一篇:下鼻甲骨黏膜下剥离外移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