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冠心病患者血清IL-8、IL-10的水平变化和意义

    发表时间:2014-09-28  浏览次数:1252次

    心血管疾病是成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CHD)的患病率也在升高。不断增加的证据表明了炎性反应在CH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多种炎性反应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进展密切相关,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由免疫机制参与并与代谢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炎性反应性疾病[1]。炎性反应以及细胞因子的释放和调节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被众多的学者重视。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的血清中出现高水平的IL-8 [2]。对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 2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UAP)及40例健康对照组(NC)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进行测定,探讨IL-8和IL-10与CHD发病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2009年2月~2012年8月的住院患者中,抽取冠心病(CHD)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35例,男19例,女16 例,年龄58~72岁,平均65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25 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56~70岁,平均63岁。选择医院同期体检无心肺疾病,血糖和血脂以及其他生化指标正常的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NC),男24例,女16例,年龄58~72岁,平均64 岁。各组性别、年龄、血压、体重指数、血糖、血脂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排除合并心肌炎、严重心功不全、周围血管疾病、脑卒中、严重肝肾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炎性反应感染、严重的全身其他系统疾病以及使用炎性反应抑制物的患者。冠心病患者均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制订的诊断标准[3]。

    1.2 标本采集: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于发病24 h内,健康对照组(NC)于体检当天采集静脉血2 ml,2 000~3 000 r/min离心3~4 min,取血清于-20℃冷冻保存。

    1.3 IL-8、IL-10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 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美国RB公司,酶标仪为BioceU HT 2型酶联免疫检测仪,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2.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组的IL-8和IL-10测定结果见表1。3 讨论已知CHD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炎性反应贯穿整个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4]。研究表明,IL-8与CHD的发生密切相关[5];IL-10是一种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其可以抑制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的合成及生物学效应,是主要的抗炎细胞因子,既能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等活性,又能下调趋化因子和炎性反应因子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还能直接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防止心肌缺血、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肌,因此在抑制 CHD的发生发展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是近年来发现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危险的因子[6]。AMI和UAP的共同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激活的巨噬细胞、T细胞和肥大细胞在局部聚集产生的炎性反应因子、蛋白分解酶、凝血因子、血管黏附分子等,其病变的发生可能会导致血清IL-8和IL-10水平浓度的变化[7-9]。AMI和UAP都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不稳定的基础上,斑块出现溃疡、破裂、出血以及血栓形成。在本文中,提示了 CHD患者血液中细胞因子中IL-8和IL-10的浓度与健康人的不同,而有共同病理基础的AMI和UA患者的IL-8和IL-10的浓度之间无明显差异。因此认为细胞因子IL-8和IL-10可能参与CHD的发生与发展,其浓度的显著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有关,最近Chalikias等认为IL-8/IL-10值还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期冠脉事件的预测因子[ 10 ]。此项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对预后的评价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在治疗冠心病的过程中,为通过调控患者血中细胞因子的浓度达到治疗目的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参考文献

    [1] Hansson GK.Inflammation,atherosclerosi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rse[J].N Engl J Med,2005,35(16):1685.

    [2] 孙陆果,马春野,靳树仁,等.老年期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TNF、IL-6关系的研究[J].北京医学,2009,30(1):4.

    [3] 国际心脏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2):75.

    [4] 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0. [5] Mallat Z,Corbaz A,Scoazec A,et al.Expression of interleukirl-18 in huma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and relation to plaqueinstability[J]. Circulation,2001,104(14):1598.

    [6] Anguera I,Mirandar F,Bosch X,et al.E1evation of serum levels of the antiinflammatorycytokineinterleukin-10 and decreased risk of coronary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J].Am Heart,2002,144(5):811.

    [7] Kovanen PT,Kartinen M,Pavoen T.Infiltrates of activated mast cells at the site of coronary atheromatous erosion or rupture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1995,19(1):1084.

    [8] Vander AC,Becker AE,Vander CM,et al.Site of Intimal rupture or erosion of thromabosed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s characterized by an inflammatory process irrespective of the dominant plaque morphology[J].Circulation,1994,18(1):36.

    [9] Moreno PR,Falk E,Palacios IF,et al.Macrophage infiltr-At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implications for plaque Rupture[J]. Circulation,1994,19(5):775.

    [10] Chalikias GK,Tziakas DN,Kaski JC,et al.Interleukin-18/ interleukin-10 ratio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recurrent coronary events during a 1-year follow-up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Int J Cardiol,2007,117(3):333.

    [收稿日期:2014-05-21 编校:苏建东]

    ↑上一篇: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
    ↓下一篇:静脉溶栓疗法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