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根据体表心电图测定P波离散度不可行

    发表时间:2014-08-22  浏览次数:1102次

      Dilaveris等提出P波离散度(P have dispersion,Pd)可以做为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一个新指标,他以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的P波最大时程和最小时程之差作为Pd。心房肌复极不一致,即Pd确实是存在的,但应用体表心电图来测定Pd,认为各导联的P波间期是反映其所在部位心房肌的除极时间,这一观点却是错误的。  P波形成的原理: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肌除极所产生的综合立体除极向量环首先分别同时投影在水平面和额面,形成水平面和额面除极向量环,这两个除极向量环再分别投影到体表心电图某一导联后形成P波,即二次投影理论(图1)。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只有一个立体的心房综合除极向量环,心房整体除极时间并不因记录导联不同而不同,不同导联P波时程不同,完全是由于心房立体除极向量环在各导联投影的多少不同所致:心房除极向量在某导联轴上投影大,P波时程长;反之则短。P波时程并不代表各导联所对应局部心房肌的除极,这与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波形可在某些导联反映出来的机制是不同的。此外,准确测定P波间期并不容易,它受心电图纸速、干扰、增益、心率、呼吸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且有时其起点和终点不易识别,因此,根据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计算Pd可能会产生较大误差。  P波时程增大代表心房除极时间延长,提示可能存在房内阻滞或房间阻滞,可以作为预测心房颤动发作的指标。P波时程增大和根据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计算的Pd两者发生的原理不同。根据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测定的P波时程之差做为Pd这一方法学缺乏可行性,不建议再根据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测定的P波时程之差所计算的Pd作为预测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Ozcan Ozdemir.  P-wave durations as a predictor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 2004 (2)[2] Polychronis E. Dilaveris,Elias J. Gialafos,Skevos K. Sideris,Artemis M. Theopistou,George K. Andrikopoulos,Michael Kyriakidis,John E. Gialafos,Pavlos K. Toutouzas.  Simple electrocardiographic markers for the prediction of paroxysmal idiopathic atrial fibrillation[J]. American Heart Journal . 1998 (5)

    ↑上一篇:经冠状静脉植入左室电极及起搏阈值动态变化的实验观察
    ↓下一篇:室性并行心律的几种Lorenz-RR散点图形态特征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