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高血压病合并脑血管病88例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4-06-16  浏览次数:1070次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而且有逐年年轻化的趋势[1]。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显著或急剧升高,会导致许多其他并发疾病,如冠心病、肾脏病、脑血管病及心脏衰竭等。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在国内外医学界是被公认的重要的死亡杀手[2]。脑血管病会出现像脑出血、脑梗死、动脉硬化性脑血栓、椎基动脉供血不足、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等临床症状[3]。因此,本文选择粤西地区2012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88例高血压患者合并脑血管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研究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数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治疗高血压合并脑血管患者共88例,其中男53例,女35例,年龄40~78岁。高血压的诊断采用《1999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来定义分类,脑血管病诊断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88例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患者中,17例高血压伴随轻微脑血栓,3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15例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脑梗死以及2例脑血管性痴呆症状。

    1.2治疗:不同类型高血压应该选用不同的降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合并发作性脑血管病者的治疗主要是预防脑卒中的再次发作[5]。其主要治疗方法与普通高血压病患者治疗方法类似,但由于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时的脑血管变化与一般高血压病差异很大,故在治疗方面常常存在特殊性。

    1.2.1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性脑血栓:患者17例,占19.3%。该病如不及时进行对症治疗,会导致很多后遗症。针对这类患者进行血压调整以及抗血小板凝集治疗。因为脑血栓患者的血液粘度比平常要增高很多,对来我院就诊的这类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或者噻匹定,同时服用吡拉西坦等药物来降低血液粘度。另外,可以采取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方法来溶解静脉的栓塞以降低患者的血液粘度。

    1.2.2轻度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患者35例,占39.8%。对于该病,本院一般采用内科治疗的传统方法。采用头部冰帽降温,供应充分氧气来降低颅内压,同时静脉注射赛迪米松、速尿或甘露醇等药物。对脑血肿体积比较大的患者本院采用穿刺抽吸、脑部立体定位手术或者开颅手术的方法来清除血肿,从而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降压方面一般采用静脉滴注硝普钠等半衰期较短的药物而不采用如肼苯哒嗪等半衰期相对较长的降压药物。

    1.2.3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症:本院首先采用全脑血管造影的检查来确定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症患者的出血原因,再对其进行治疗。采用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导致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15例。患者一般是由于脑动静脉的畸形和脑动脉瘤而导致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采取全脑血管造影之后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等方法治疗。

    1.2.4脑血栓:本院采用脑血栓的治疗方法、高压氧疗法体外反搏疗法和光量子血液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的进行治疗。

    1.3治疗效果判定标准: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为显效;症状有较大改善为有效;症状改善小或无改善者为无效。

    2结果

    来我院治疗的88例高血压合并脑血管患者,80.7%的患者来我院治疗后症状有很明显改善,6.8%的患者症状没有明显好转。3例治疗无效果。结合具体病情采取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3讨论

    通过对来我院88例高血压合并脑血管患者的具体治疗,总结以下几点注意要点:高血压合并脑血管患者的患者在出现脑血管病时一般都伴随血压的升高,但在降压治疗时不能过度降压。否则会使得脑血管病治疗出现其他危险。在治疗过程中要平稳的控制患者的过高血压;在降压治疗时要密切检测血压的实时变化以防止血压降得过低;不同的高血压合并脑血管患者以及合并其他疾病,要制作特异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3.1动脉硬化性脑血栓:血栓形成是由于内皮细胞在长期的高血压的环境下失去了抗血栓的能力,积沉过多脂质使得脑内的大动脉变得狭窄,最终导致粥样动脉硬化性脑血栓。患者有偏瘫、失语、尿失禁及步态不稳等症状,患者智力在不同程度上减退。采用脑部CT检查一般伴有脑萎缩或脑室周边的白质改变等。

    3.2高血压性脑出血:该病出血灶大多数多位于丘脑和小脑。临床表现为患者发病比较快速,此类高血压患者经常剧烈的头痛或呕吐。一般采用脑部CT检查和血管造影方法并根据其就诊时的身体表征如是否在情绪激动时发病,伴有头痛和呕吐等症状来确定其病因。检查伴有心、肾等器官的动脉硬化的病变。

    3.3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瘤、烟雾病、血液病、脑动静脉畸形及脑肿瘤等原因所引起的[6]。脑CT检查在中脑周围池及鞍上池部位显示出脑沟脑裂高密度影像。出血量比动脉瘤破裂所致SAH的要少,脑池内有少量积血或脑池血肿。

    3.4脑梗死:19例高血压患者脑部局部出现梗死灶。一般脑梗死病症的临床症状比较复杂,本组19例患者表现发病缓慢,无明显的头痛和呕吐现象,临床症状:轻度患者表现肢体无力、步态不稳;部分患者的肢体偏瘫、轻度偏瘫。患者中无病变影响大脑皮层等严重症状。

    3.5血管性痴呆(VD):2例临床表现是脑功能衰退,之前有反复发作中风导致只能全面减退。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的对高脂肪高糖类高蛋白的食品摄入的增加也增加了其高血压的发作,在来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同时由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占大部分。发病的复杂程度也各种各样,给医生的诊断带来难度。本研究针对不同的高血压脑血管患者采用不同的个体化的降压治疗,使得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也更为安全、可靠。

    4参考文献

    [1]刘春芝,冯晓艳.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教育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34):7391.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三)[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1):4.

    [3]李春胜.《急诊医学》[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60):.

    [4]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

    [5]孟累,栾立明,许尚臣,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J].中国急救医学,2011,(6):.

    [6]王姝梅,张晓丹,秦伟,等.2011年美国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解读[J].山东医药,2011,51(20):.

    ↑上一篇:冠心病采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
    ↓下一篇:微创置管引流术和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应用的效果对比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