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23  浏览次数:845次

    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研究表明,早期、充分采用介入手术开通患者血管,可挽救存活心肌,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但急诊溶栓治疗中经常会发生各种严重的再灌注心律失常(RA),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严重的预后[1]。一般来说,心肌在血液供应阻断30min以上就会引起各细胞器超微结构的改变和功能障碍,但是有时候恢复血流后,一些机体功能未得到恢复,反而使损伤加重,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2]。笔者总结了我院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心内科2011年4月~2012年12月期间住院的心肌梗死行直接溶栓术的110例患者。入选标准: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积极采用溶栓介入治疗;持续性胸痛时间>30min,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发病在12h以内。其中男60例,女50例;年龄34~80岁,平均(59.54± 2.36)岁;疾病类型:广泛前壁梗死28例,前壁梗死22例,下壁梗死20例,下壁加后壁梗死20例,其他20例。

    1.2 溶栓治疗:两组都按照常规溶栓治疗,术前嚼服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Seldinger法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然后行球囊扩张置入支架,从动脉鞘管侧臂注入肝素5000IU,介入治疗前追加肝素5000~10000IU。术后低分子肝素抗凝5~7d,长期口服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75mg,同时积极给予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再灌注心律失常:血管开通后数分钟内发生并引起严重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法进行对症处理,包括缓慢性心律失常与快速性心律失常。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AS13.0软件进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在110例患者中,有40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6.4%。其中缓慢性心律失常28例,急性心律失常12例。再灌注距发病时间(4.68±2.58)h,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1.72±11.33)岁。2.2 发病因素分析:经过调查与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病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6h与梗死位置(P<0.05)。具体情况见表1。表1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病独立危险因素指标β SE P值OR 95%CI性别2.175 0.529 <0.05 8.756 3.113~24.666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6h 1.682 0.555 <0.05 5.362 1.908~15884梗死位置1.183 0.555 <0.05 3.268 1.099~9.685

    3 讨论当前溶栓介入已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可以获得到更充分的心肌灌注,有比较好的疗效。再灌注心律 ·2368· 吉林医学2014年4月第35卷第11期失常为一种复杂的刺激过程,既有物理因素同样也有化学因素刺激[3]。再灌注心律失常是指梗死相关血管再通2h内发生的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多为致命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猝死,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细胞内Ca2+超载、氧自由基增多等机制相关[4]。从机制上分析,多数学者认为触发活动和折返机制是根本机制,与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出现微血管和内皮损伤以及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在进行治疗中,大量钙离子进如细胞内,导致细胞内钙超载,引发触发性心律失常。同时心肌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产生过多可能起一定作用,使得Na+ -K+ATP酶活性下降,造成细胞复极不均,在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5]。本组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病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6h与梗死位置(P<005)。一般来说,男性患者更加容易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而对于梗死部位为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应给予更高的重视,术中密切进行生命体征变化的监测,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时进行球囊扩张,预防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总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比较好,要积极根据危险因素加强预防与管理。

    4 参考文献

    [1] 高兴元,方泰惠,章 涛.心肌再灌注心律失常过程中生化改变及其意义[J].中国临床药学杂,2006,15(1):64.

    [2] 赵慧娟,龙明智.心肌再灌注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近况[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3):240.

    [3] 钱 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类型与治疗[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4):567.

    [4] 刘建宏.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08,14(4):408.

    [5] 侯应龙,郭文怡,李新明.心脏介入诊疗并发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10-213.[收稿日期:2013-11-28 编校:徐强]

    ↑上一篇: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况的临床调查
    ↓下一篇:针灸推拿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