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内科学其他学科》

    肾脏疾病时血清瘦素水平与慢性肾衰竭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2-01-10  浏览次数:785次

      作者:安洪英,罗南萍  作者单位:济南军区总医院干部四科,山东 济南

      【关键词】 慢性肾衰,尿毒症,瘦素

      瘦素(Leptin,LEP)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对调节代谢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多肽激素。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感受机体的营养状况,调节食欲及进食量。LEP不仅与肥胖有关,而且与许多疾病如肾脏疾病等关系密切。肾脏是清除LEP的主要器官,同时LEP对肾脏疾病可直接发挥作用。本研究探讨LEP水平对慢性肾脏疾病的影响;慢性肾衰与LEP关系及发生机制,对延缓慢性肾衰减轻对肾功能的影响,减缓肾功能衰竭有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11月在本院肾内科和泌尿外科住院患者176例,男性113例,女性63例。按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诊断标准确诊。其中慢性肾炎36例,平均年龄(41.0±8.5)岁;糖尿病肾病19例,平均年龄(45.6±10.2)岁;IgA肾病22例,平均年龄(38.0±6.5)岁;狼疮性肾炎22例,平均年龄(35.8±12.4)岁;慢性肾衰竭42例,平均年龄(45.2±9.0)岁;血液透析35例,平均年龄(42.5±10.5)岁;对照组健康人35例,平均年龄(41.6±5.8)。

      1.2 方法 LEP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晨起抽取各检测对象空腹静脉血5 ml,分别注入干燥试管和内含7.5%EDTA Na2抑肽酶的试管中,于2 500 r/min离心5 min后,分别吸取血清和血浆于-20℃冻存,采取所有样本检测均一次完成。LEP试剂盒由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测量仪器为FN697 型γ计数仪。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x±s表示,应用SPSS11.0行均数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各组血清LEP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及血液透析前后血清LEP水平均增高显著(P<0.05,P<0.01)。其他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表1)。

      2.2 血液透析对血清LEP水平的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液透析前LEP水平增高(P<0.01),与血透前比较,血透后LEP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液透析前后组血清LEP水平仍较高(P<0.01)。

      2.3 相关性分析 慢性肾衰竭组和血液透析组LEP之间均呈正相关(r=0.68,t=3.62,P<0.01),其他各组间无相关性。表1 各组血清LEP水平比较(

      3 讨 论

      LEP是由肥胖基因编码的分子量为16.7 kD的多肽类激素,是一种肥胖基因的表达产物,由脂肪细胞合成并分泌,LEP通过与LEP受体结合影响着机体许多生理系统和代谢通路。主要在肾脏清除〔1,2〕: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感受机体的营养状况,当体重增加时,脂肪组织分泌LEP增多时通过调节下丘脑神经内分泌轴抑制有刺激食欲作用的神经肽Y(NPY)的分泌,从而抑制食欲,减少食量。许多证据表明,NPY是LEP作用的介质,有学者观察到下丘脑弓状核处的NPY神经元上不但存在瘦素受体(ob2R)蛋白及ob2R mRNA,而且脑室内注射LEP能显著抑制NPY mRNA表达并减少进食〔3〕。循环中大于80%的LEP经肾脏排泄,因此推测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能是LEP水平升高的原因〔4〕。各种肾脏疾病合并慢性肾衰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减少及肾小管损伤,而影响瘦素从体内的清除,在体内的聚积,导致对机体造成损伤。研究证实,尿毒症患者LEP分泌无增加,其血浆LEP水平增高与尿毒症肾脏清除率降低有关〔5〕。尿毒症患者存在高LEP血症和LEP抵抗,LEP参与了能量平衡的调节,LEP水平增高是尿毒症患者肾衰竭的危险标志物〔6〕。本研究资料结果与此观点相符合。

      病理方面:①LEP与血管内皮细胞内的LEP受体结合,并能刺激肾小球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增殖,促进Ⅰ型及Ⅳ型胶原表达,增加细胞外基质沉积;通过诱导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增加肾组织局部氧自由基。LEP通过其利钠作用可使血容量减少,进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进一步加剧了肾小球的硬化〔7〕。②在动脉硬化损伤处,LEP与LEP受体结合诱导巨噬细胞或泡沫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炎性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处聚集,同时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并在炎症区域募集导致血管壁硬化,血管腔狭窄。③LEP通过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的表达,引起血管内皮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8〕。LEP可增高交感神经兴奋性〔9〕,并可能由此参与慢性肾衰竭病人的血压异常增高,因此慢性肾衰可引起较顽固性高血压。慢性肾衰时血浆LEP水平升高,可抑制食欲,增加能量消耗,进一步造成尿毒症患者体质量减轻,并可能引起及加重营养不良,使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情恶化加重。

      本研究还表明,与血透前比较,血透后LEP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进食及营养状态,但LEP血液透析后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仍较高(t=3.259,P<0.01),由于LEP分子量较大,不易通过普通透析膜,普通血液透析膜不能有效地清除LEP。

      【参考文献】

      1 Landt M,Ludbrook PA,Billadello JJ.Role of protein binding in renal elimination of leptin〔J〕.Clin Endocrinol,2003;59(1):448.

      2 Cumin F,Baum HP,Levens N,et al.Mechanism of Leptin removal from the circulation by the kidney〔J〕.J Endocrinol,1997;155(3):57785.

      3 Meister B.Control of food intake via leptin receptors in the hypothalamus〔J〕.Vitam Horm,2000;59(2):265.

      4 Houshyar H,Manalo S,Dallman MF.Timdependent alterations in mRNA expression of brain neuropeptides regulating energy balance and hypothalamopituitaryadrenal activety after withdrawal from intermittent morphine treatment〔J〕.J Neurosci,2004;24(42):941424.

      5 Morcillo N,Zumarraga M,Alito A,et al.A low cost,homemade,reverseline blot hybridisation 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rifampicin resistance in Mycobacterium t uberculosis〔J〕.Int J Tuberc Lung Dis,2002;23(6):95965.

      6 Ramaswamy S,Musser J M.Molecular genetic basis of antimicrobial agent resistance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1998 update〔J〕.Tuber Lung Dis,1998;79(1):329.

      7 Wolf G.Free radical production and angiotensin〔J〕.Curr Hypertens Rep,2002;2(2):16773.

      8 Park MY,Kwon HM,Lim HJ,et al.Potential role of leptin in angiogenesis: leption induces endo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and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 Ⅱoproteinases in vivo and in vitro〔J〕.Exp Mol Med,2001;33(2):95.

      9 Hall JE,Hildebrandt DA,Kuo J.Obesity hypertension:role of leptin and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J〕.Am J Hypertens,2001;14(6 Pt 2):10315.

    ↑上一篇:肝肾综合征的防治进展
    ↓下一篇: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和消痔灵联合治疗肾囊肿21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