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内科学其他学科》

    偶发肾癌的预后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16  浏览次数:758次

      作者:崔同跃,董胜国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山东青岛 266003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偶发肾癌的临床特点、生存率。方法 对346例肾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生存情况的随访;分为2组,偶发肾癌153例,非偶发肾癌193例,按Robson分期统计各组的病例数,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偶发性肾癌与非偶发肾癌Robson分期的构成比不同,偶发癌分期较低(χ2=31.741, P<0.01)。偶发癌3、5、10年生存率为84.20%、72.86%、67.15%,非偶发癌为67.78%、60.54%、47.37%,两组相比差异显著(χ2=8.53, 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相同分期偶发癌与非偶发癌生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COX风险比例模型显示肾癌是否偶发不是影响愈后的因素(β=1.367, P=0.179),分期是影响愈后的独立因素(β=2.44, P<0.01)。结论 偶发肾癌多低分期,术后生存率较非偶发肾癌高,但同一分期内偶发肾癌与非偶发肾癌生存率差别无统计学的意义,偶发不是影响愈后的独立因素。

      【关键词】 肾肿瘤

      偶发肾癌(incidental renal cell carcinoma)是指无血尿(包括镜下血尿)、肿块、疼痛、发热、贫血、体重减轻等临床症状,由于健康普查或其他疾患体检时偶然发现的肾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B超、CT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偶发肾癌的检出率逐年提高。文献报道偶发肾癌临床分期较低,生存率较高。本文就偶发肾癌的分期及生存率与非偶发肾癌是否有差异加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1992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我院行肾癌根治术40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1999年以前患者的随访采取发放调查表的形式,用信函随访;2000年后建立了患者资料微机系统,多采用电话随访,其中346例得到确切的随访(86.28%)。

      1.2 数据库的建立和统计分析方法 计数资料单独建立数据库。定性观察的指标(包括是否偶发,Robson分期,生存状态)经变量编码转换成数字,连同患者的生存时间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偶发癌与非偶发癌在Robson分期的构成比的差异用Pearson卡方检验,用寿命表法计算总的生存率及偶发癌和非偶发癌两组的生存率;两组间生存率的比较用Gehan检验;用Kaplanmeier法检验相同分期内偶发癌与非偶发癌生存率的差异;显著性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 regression方法。

      2 结果

      346例肾癌中,偶发肾癌153例,占44.22%(Robson分期Ⅰ期 117例;Ⅱ期24例;Ⅲ期 4例;Ⅳ期8例);非偶发癌193例,占55.78%(Ⅰ期93例;Ⅱ期60例;Ⅲ期26例;Ⅳ期14例),偶发肾癌与非偶发肾癌在Robson分期的构成比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偶发癌的分期较低(χ2=31.741, P<0.01)。寿命表法分析显示,346例患者的3年、5年、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4.33%、65.48%、55.20%。偶发肾癌组3年、5年、10年生存率为84.20%、72.86%、67.15%,非偶发肾癌组为67.78%、60.54%、47.37%,两组相比,Logrank检验,差异显著(χ2=8.53, P<0.05)。相同分期内偶发癌与非偶发癌的平均生存时间RobsonⅠ、Ⅱ、Ⅲ、Ⅳ分别为118个月与104个月;74个月与77个月;29个月与24个月;18个月与19个月,logrank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期χ2=1.55, P=0.2131;Ⅱ期χ2=1.99, P=0.1575;Ⅲ期χ2=0.22, P=0.6392;Ⅳ期χ2=0.15, P=0.7001)。COX风险比例模型显示肾癌是否偶发不是影响愈后的因素(β=1.367, P=0.179),Robson分期是影响愈后的独立因素(β=2.44, P<0.01)。

      3 讨论

      肾肿瘤是泌尿外科常见的肿瘤,血尿、肿块、疼痛为肾肿瘤的三联征,往往出现上述症状时肿瘤已到晚期,Robson分期偏高。偶发肾癌并非是肾癌的一个类型,而只是肾癌未出现临床表现的一个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B超、CT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偶发肾癌的几率不断提高。据统计,偶发肾癌占肾癌总数的25%-60%。本组资料偶发癌占41.9%。偶发癌发生率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Ebert等[1]报道约有60%的肾细胞癌患者无任何症状被发现。近年国外文献报道,偶然发现的肾癌占2/3[2]。国内一组报道肾癌根治术以后5年生存率为58.8%,而本组资料中,偶发癌与非偶发癌生存率差异显著(χ2=8.53, P<0.05),这可能与偶发癌中Ⅰ、Ⅱ期病例比例较高有关(本组偶发癌Ⅰ、Ⅱ期病例的比例为90.90%,非偶发癌为71.21%)。偶发肾癌多分期较低,肿瘤体积较小,但也有肿瘤直径大于10cm而无任何症状的病例。肾癌的Robson分期是公认的影响愈后最重要的因素[3]。本组资料显示偶发肾癌分期明显低于非偶发肾癌(P<0.01),与董隽等[4]报道相符。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偶发肾癌生存率明显高于非偶发肾癌。本组资料显示Robson分期是影响愈后的独立因素,偶发肾癌与非偶发肾癌虽然在生存率上有显著的差异,但由于受偶发肾癌分期低的影响,相同分期内两组的生存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这也被COX多因素分析所证实。考虑到分期的影响,是否偶发不是影响肾癌生存率的独立因素。这与Kehung Tsui等[5]的统计资料相符。

      【参考文献】

      [1]Ebert T, Owusu G, Strotmann P, et al. Do we need screening for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J]. J Urol, 1999,161:169170.

      [2]Reddan DN, Raj GV, PolasciK TJ. Management of small renaltumors: anoverview [J]. Am J Med, 2001,110:58.

      [3]吴阶平. 泌尿外科学 [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903.

      [4]董隽,洪宝发,石怀银,等. 97例偶发肾癌的临床分析 [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3, 18(5):132133.

      [5]Kehung Tsui, Oleg Shuarts, Robert B Smith, et al. Renal cellcarcinoma: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incidentally detected tumors [J]. J Urol, 2000,163(2):426430.

    ↑上一篇:中医药治疗马兜铃酸肾病
    ↓下一篇: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54例肾结石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