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捏脊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45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783次

    作者:简应敏,吴高鑫

    【摘要】  目的:观察捏脊疗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脾胃气虚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捏脊治疗组和常规西药对照组。治疗组用捏脊疗法;对照组口服多酶片和复合维生素B。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体重、摄食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体重、摄食量方面明显增加(P<0.05或P<0.01)。结论:捏脊疗法能有效地增进食欲,改善症状,增加体重,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捏脊;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

         小儿厌食症是由于饮食失节及喂养不当所致的以长期食欲减退、食欲不振、以致厌恶进食或拒食为特点的常见脾胃病。笔者以捏脊疗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0例患儿均来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贵州望谟县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均符合《现代临床医学诊断标准丛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儿科疾病之厌食症分型标准中的脾胃气虚型。症见厌食或拒食、面色少华、甚则萎黄、精神稍差、肌肉不实或形体偏瘦,大便多不成形或夹有不消化食物,舌淡、苔薄、脉无力。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捏脊治疗组和常规西药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12岁,平均5.3岁;病程最短6月,最长3年,平均13.5月。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12岁,平均5.7岁;病程最短6月,最长3年,平均12.5月。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面色无华、形疲多汗、夜寐不宁等症状,或有喂养不当、进食无定量定时及偏食、嗜食生冷甜腻和零食杂物的因素。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捏脊法:患儿俯卧,医者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于背脊之上,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如此反复5次,但捏第3次时,每捏3把,将皮肤提起1次,重提脾俞、胃俞,每日治疗1次。1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按患儿年龄给常规剂量的复合维生素B、多酶片(由贵阳制药厂提供)。疗程同治疗组。

        2.3  统计学处理

        体重和摄食量采用两样本均数和t检验,两者疗效采用χ2检验。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标准及有关文献制定。痊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达正常健康儿(超过或恢复病前水平),体重增加≥0.5 kg,伴随症状消失,各项实验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增加并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体重增加≥0.25 kg,伴随症状改善,各项实验指标均有改善。有效:食欲有改善,食量增加,但未达到正常水平的3/4,体重略增加,各项实验指标稍有改善或变化不大。无效:食欲、食量变化不明显,伴随症状可有改善,但体重未增加,各项实验指标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 %。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60.0 %。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摄食量及体重改善情况见表1。

        表1治疗前后摄食量及体重的变化比较  (±s) 组别n治疗前食量(g)治疗前体重(kg)治疗后食量(g)治疗后体重(kg)治疗组45108.28±29.9215.57±3.85163.11±45.07**17.30±4.28*对照组45105.59±28.0015.27±3.62136.81±36.3015.89±4.4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 P<0.01

        4  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当代儿童的常见病,中医古籍中无此病名,属祖国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疳积”等范畴。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早期患儿仅出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部分长期得不到治疗而容易出现脾胃气虚证。近代全国著名儿科专家江育仁认为小儿“脾健不在补贵在运”。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关键是运脾。“脾为阴土,得阳则运”。捏脊疗法正是通过振奋阳气以助脾运的。中医理论认为,背为阳,督脉当属阳经,督脉具有统摄全身阳气的作用。且十二经脉中的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均会于督脉,为阳脉之海,能维系人身之气,使其阳气有无处不至的特点,这样人体得以阴阳平衡,气血和顺。同时督脉的两旁有膀胱经,捏脊时膀胱经的各腧穴也得到相应的良性刺激,起到协调脏腑间的功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的作用。另外捏脊疗法具有简便、易接受、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易为患儿接受。故为临床治疗小儿厌食症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实用的特色疗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3辑.1997:2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上一篇:清宣导滞汤合紫雪治疗小儿外感高热32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小儿尿路感染致病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