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中药学》

    42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28  浏览次数:1173次

    作者        作者单位

    张静  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药剂科(125001)

    近年来,中药制剂品种在临床应用快速增加,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不断上市,大大拓展了中药临床应用范围,在中药制剂使用过程中出现ADR的频率越来越高。前不久,山西太行生产的因栀黄注射液(批号:071001)发生严重ADR所致新生儿死亡事件再一次轰动全国,我们必须更加关注用药安全,更加进一步加强中药ADR的监测及研究 。

    我院自从2003年8月开始成立ADR监测以来,累计上报中、西药ADR近600例。其中中药ADR自2006年3月份首例报告,截止2008年10月累计上报42例。现就42例中药制剂ADR报告进行汇总分析以利于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对我院上报的42例中药制剂ADR报告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 分别从ADR临床表现、用药途径、发生时间及ADR发生级别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临床表现分布

    中药制剂ADR临床表现和损害涉及人体各系统.涉及中药品种39种,涉及器官/系统排前4名的为:皮肤及其附件(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灼热);消化系统(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意识模糊、手足发麻等);循环系统(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与有关资料[1]相似。42例中药制剂ADR临床表现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42例ADR临床表现具体分布情况

    2.2 剂型分布

    42例中药制剂ADR相关剂型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42例中药制剂ADR相关剂型分布情况

    2.3 ADR发生时间

    42例中药制剂ADR发生时间详见表3

    表3 42例中药制剂ADR发生时间

    2.4 ADR分级

    42例ADR报告中,新的一般ADR23例(54.76%),一般ADR19例(45.24%)。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ADR定义: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所有药品都可能出现ADR,中药也不例外,实际上医药界很早就认识到了中药的不良反应 。自古就有 “是药三分毒”的说法。诸多医学典籍中也有大量关于不良反应的记载。在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载药365种,即按药物的毒性强弱、能否久服而分为上药、中药、下药。中医用药还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讲究相辅相成,相反相助,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和降低毒性。违反了辨证论治准则和药物配伍规律,就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中药制剂也同样要求个体化给药。

    3.1 中药制剂ADR临床表现特点

    中药制剂ADR涉及人体的各组织系统。其中以皮肤过敏和消化、神经系统的损害为多见。过敏反应为中药制剂主要临床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特定的抗原物质所发生的剧烈的特异反应。中药制剂过敏反应发生率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其组成成分复杂,由于其含有蛋白、淀粉、鞣酸、色素、树脂、挥发油等半抗原,一旦入血,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抗原即发生过敏反应。另外。制剂工艺落后导致质量不稳定,加入助溶剂、增溶剂辅料,这些都是产生致敏的重要因素[2]。

    3.2 中药制剂ADR发生比率最高的剂型为注射剂

    注射剂发生的ADR比率为66.67%,临床应用多为静脉滴注。文献报道[3]中药注射剂对大输液的澄明度、微粒、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常见的有:微粒的变化,热原反应的增加,发生配伍禁忌等。这主要是由于药物的加入改变了药液的pH值,而溶媒的改变亦使中药注射剂中的有效成分及杂质析出,操作中致热原的累积等。另外,中药注射剂原料的生长环境、储存条件、加工炮制及提取工艺、质量控制等多种因素,使得ADR的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

    3.3 中药制剂ADR与发生时间的关系

    统计结果表明,24小时内发生ADR的比率为61.69%且大多数为首次给药4h内发生的,以过敏反应为主。这就提示医护人员在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备好抢救药品,以尽量避免ADR发生时将其损害程度降到最小程度。消化系统ADR的发生在用药后1~2d后,药师应在发药时做好用药交待,提醒患者此类中药应饭后服用。

    3.4 新的ADR占比率高

    42例ADR中,有23例(54.76%)为药品说明书未收载新的ADR,与国家当初无相关规定有关。2003年7月3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要求中药说明书事实求是地详细列出该药可能发生的ADR,应按ADR的严重程度、发生频率或症状系统地列出。随着这一规定的出台,中药说明书将会趋于规范与完善。

    总之,中药的使用讲究辨证论治、合理组方、一人一方、随症加减,在应用中重视中药制剂ADR,加强对中药制剂ADR的报告、监测与研究,这样才能减少和避免中药制剂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 金晓琨,修赤英,赵环宇,等.我院2005年244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5);378.

    [2] 高志瑞.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J].中国新医药,2003,2(7):62

    [3] 吴民,朱春梅,宋乙平.中药注射剂对输液微粒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5):277.

    ↑上一篇: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下一篇: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