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中药学》

    中药配合自血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26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2-12-28  浏览次数:1253次

    作者        作者单位

    黄贞  广西玉林市玉城医院,广西玉林537000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笔者采用中药配合自血穴位注射治疗2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均来自门诊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瘾疹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15~60岁,平均35.4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1.5年。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 自拟玉屏风散加味。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0g,茯苓15g,扁豆15g,佩兰10g,牡丹皮15g,赤芍10g,荆芥10g,蝉蜕10g,白蒺藜10g,甘草6g,每天1剂,水煎取400ml,分2次温服,疗程为1个月。服药期间忌食牛羊肉、鱼虾蟹、辛辣等食物。

    1.2.2 自血穴位注射 取双侧血海穴。用5ml一次性注射器6号针头抽取肘静脉血4ml,常规消毒血海穴及其周围皮肤,迅速刺入穴内,得气后注入自血,每穴2ml,隔天注射1次,治疗6次,休息6天,疗程为1个月。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无其他不适;好转: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消失,或症状完全消失后,短期内又重新出现;无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本组26例中,痊愈23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15%。其中1个疗程治愈17例,2个疗程6例,3个疗程2例。

    3 体会

    慢性荨麻疹属中医学瘾疹、风疹范畴,其病外因为外感六邪,其中以风邪为主,内因是平素身体虚弱,肺脾气虚,肺气不足则卫外不固,邪气乘虚入侵;脾气不足则湿邪内生,湿性粘腻,其病缠绵难愈。故治宜益气固表、健脾化湿、疏风止痒。方中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防风邪入侵;茯苓、扁豆、佩兰健脾化湿;荆芥、蝉蜕、白蒺藜疏风止痒;牡丹皮、赤芍活血止痒,取其风血同治之意;甘草调和诸药。

    血海属足太阳脾经,主血分病,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治风先治血,血行则风自灭,故取血海;血液中含有抗体、酶、激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等成分,注入穴位后能更有效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拮抗组胺和乙酰胆碱等活性物质,降低机体敏感性,抑制变态反应和毛细血管扩张,降低渗透性,从而达到了止痒消疹的目的。我们通过对本组的观察结果表明,中药配合自血穴位注射,相得益彰,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ZY/T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上一篇: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下一篇:复方通络中药改善肥胖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