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中西医结合》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2-12-26  浏览次数:1309次

    作者                              作者单位

    杨惠琴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1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急性发作期需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针对于“哮喘持续状态”及“重症哮喘”采取的措施是:(1)改善通气,采用支气管舒张剂、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M受体阻断剂(异丙托溴胺、噻托溴胺)等药物雾化吸入、黄嘌呤类药物口服及静脉滴注;(2)纠正缺氧改善通气,应用鼻导管及面罩吸氧;(3)抗炎(非特异性炎症)治疗,用甲强龙针剂80 mg/次,1日2次;(4)补液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5)祛除诱因,脱离过敏原(可通过吸入及食入过敏原测试);(6)抗感染治疗,使用抗生素,同时行痰培养+药敏,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7)缺氧病情严重者,可使用无创呼吸机及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治疗。

    1.1 中医辩证施治从痰瘀论治 历代医家认为痰是哮喘发生及反复发作的夙根。朱丹溪认为“哮喘专主于痰”[1]。《景岳全书·喘促》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则发者,亦名‘哮喘” [2]。《病因脉治·哮病》亦指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发作矣”[3]。痰的产生主要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正如内经云:“饮入于胃,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津并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肺、脾、肾关系密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先天脾虚或寒湿困脾,嗜食肥甘之品则令脾失健运,致使运化失司,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而聚湿生痰,痰浊内生而蕴肺致病情反复发作。“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不能布津,痰阻津液不能正常运行,血行不畅,致痰瘀互阻,唐荣川《血证论》中云“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失降而喘”。“气壅即水壅,气即水反故也,水壅即为痰饮,痰饮为瘀所阻,则愈冲犯肺经,足以倚息不得卧也。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则痰水自消”。临床上往往见患者面色晦暗,爪甲口唇紫绀,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涩。治疗上采用化痰活血通络之法,处方可选用半夏、陈皮、茯苓、金瓜篓、厚朴、炒白介子、苏子、当归、丹参、郁金、益母草、虎杖等药配伍,常可获效。

    1.2 标本兼治 健脾护胃、疏肝理气不可缺,在治疗过程中应顾护胃气,一则饮食上应禁忌苦寒之品以伤胃,二则在中医辩证施治过程中慎用大黄等苦寒之品以伤胃气。肝与肺在经络中相互络属,肺降肝升,经云《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肝主木,肺属金”,肝郁化火,肝气上逆,木火刑金则致肺失宣肃而发哮喘,在治疗过程中不忘疏肝泄肺理气平喘法,致哮喘得以治疗。丹溪云“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未发以扶正气为主”,笔者认为治疗过程应标本兼顾,祛邪同时应扶正为辅,以助邪外出,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治疗时当辨寒热 在治疗时应分清寒哮还是热哮:仲景《金匮要略》“喉中如有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4],寒哮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憋、痰白质稀、喉中哮鸣有声、舌质淡,苔薄白水滑、 脉弦滑。治疗上予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为大法治疗,处方如下:麻黄、射干、紫菀、款冬花、枇杷叶、半夏、五味子、细辛、桂枝、甘草。热哮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痰黄、口干、口苦、喘憋、呼吸困难、舌红、苔黄、脉弦滑,可用定喘汤化裁加减。可选用麻黄、白果、紫菀、款冬花、枇杷叶、半夏、桑白皮、鱼腥草、冬瓜仁 、山栀等治疗,正确的辩证治疗可使病情缓解。治疗过程中应保持大便通畅,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移于大肠,大便通,则肺热除,大便通,则喘即除也。在临床上可用承气汤灌肠以泄腑中积滞以平喘。

    2 缓解期的治疗

    西医治疗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 口服白三烯受体阻断剂 、 口服黄嘌呤类药物口服等治疗。中医治疗遵丹溪指出:哮喘“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即“急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准则。所谓治本,即是扶正,调补肺、脾、肾三脏,尤以补肾为最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据《类证治裁》“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5]。《论治心得》云“肺为气之主,而脾为肺之母,脾肺自亏则气化不足,不足则短促而喘”。通过补肺气(肺主皮毛,肺升窍于鼻),肺气充足则腠里致密,外邪不易入侵而病情不易发作,与此同时可用免疫调节剂,如脾胺肽(脾转移因子),斯奇康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以防止病情反复发作。 中医内不治喘,可外用药贴敷,用中医整体理论思想指导,运用内病外治法,三伏天及三九天穴位贴敷,以除哮喘的夙根。单用中医或单用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一般,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肯定,且副作用小。西医在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上起效快,但对部分不能脱离口服激素患者,配合用中医中药治疗可减轻激素的副作用,并且提高治疗效果;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缓解期用中医治疗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减少病情的反复发作。

    【参考文献】

    [1] 黄文东.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56.

    [2] 郭晶晶,张念志.从痰淤论治哮喘[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22.

    [3] 张伯舆.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6.

    [4] 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1.

    [5] 白勇刚,王智杰.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治疗[J].内蒙古中医药,2007,(2):14.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
    ↓下一篇:基层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植物状态1例报告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