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治疗畏寒

    发表时间:2014-01-07  浏览次数:1691次

    【摘要】 目的 讨论针灸治疗畏寒。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使用针灸方法进行治疗。结论 主穴:足三里、关元、神阙、气海。

    【关键词】 针灸 治疗 畏寒

    若患者身寒怕冷,加衣覆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能缓解的,称为畏寒。

    畏寒的特点是患者经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患者但感畏寒而无发热多见于里寒证。多因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或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所致。

    根据发病的缓急和有关兼症,“畏寒”主要见于下列两种情况中:一是感受寒邪直中脏腑,损伤阳气所致之里实寒证;二是素体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之里虚寒证。两者分别见于寒凝心脉、寒痰阻肺、寒湿困脾、寒滞胃肠、寒滞肝脉等证和心阳虚、脾阳虚、胃阳虚、肾阳虚、心肾阳虚、脾肾阳虚等证,且均具有得温缓解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常见证候】

    (1)久病体弱,脉沉迟无力者,属虚寒证。是因久病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肌表所致。

    (2)新病脘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剧烈,脉沉迟有力者,属实寒证。是因寒邪直接侵入体内,损伤脏腑或其他局部阳气所致。

    【症状分析与鉴别】

    “恶寒”与“恶风”临床表现和病理上的明确区别,参见恶寒篇。

    在外感病初起之时,外邪乘之,正邪交争,郁遏阳分,使卫阳之气不能外达,肌表失其温煦,而恶寒。此时虽加衣近火,仍不能使外邪祛除,邪气郁遏不解,故不能使肌体之阳气宣达于表,因而得温却怕冷感无明显缓解,此所谓“恶寒”之理也。而当机体内伤久病,阳气虚于内,或寒邪过盛直中于里,损伤阳气,阳气既虚,则温煦肌表无力而出现怕冷之感觉。此时若加表近火,防止阳气继续耗散,或以热助阳,使阳气暂时恢复,肌表得以温煦,故怕冷感即可缓解,此所谓“畏寒”之理也。两者的发生机制截然不同,简言之:“恶寒”为外邪郁遏阳分,阳气不能达表所致; “畏寒”为阳气虚损,不能(或无力)温煦肌表所致。

    另外,畏寒的轻症也可见恶风之症,也就是说,恶风与畏寒也只是轻重程度的不同,恶风亦属“畏寒”范畴。事实上,恶风从症状上看,应具“畏寒”之特征,因为避风可缓。但从病机上分析,恶风是本有卫表虚或寒,而后感外邪之表虚证或是阳气虚损较轻微之里寒证的见症,故既具有卫阳虚损而表现出“畏寒”特征的一面;又具有感受外邪,邪气郁遏肌表而表现出“恶寒”特征的一面;因而,“恶风”即是 “恶寒”之轻症,又为“畏寒”之轻症,虽二者均可见之,但产生机制却有所区别。

    【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足三里、关元、神阙、气海。

    配穴:久病体虚畏寒者加脾俞、肾俞;寒痛剧烈者加合谷、外关、风池;痰多咳嗽者加列缺、丰隆;大便溏薄者加中脘、上巨虚;烦躁者加章门、太冲。

    操作:诸穴用补法或加灸。寒痛剧烈时合谷、外关、风池用泻法。

    方义:足三里补中益气,关元、神阙、气海可培元固本,补肾壮阳,益气散寒,加用灸法更能温经散寒止痛。配脾俞、肾俞增强温补散寒之力;配合谷、外关、风池以祛风散寒通络;配列缺、丰隆祛痰止咳;配中脘、上巨虚健脾温中;配章门、太冲泻肝火。

    【古代对症治疗文献】

    (1)《云歧子论经络迎随补泻》:伤寒阴病脉欲绝,当灸太溪穴,……阴毒伤寒,体沉四肢具重,腹痛脉微迟,当灸气海或关元。

    (2)《世医得效方》卷一•阴证:治阴证伤寒,于脐下一寸半气海穴二七枚,小作艾炷,于脐心以盐填实,灸七壮立放。二寸丹田、三寸关元皆可灸。

    【现代对症治疗文献】

    (1)《郑氏针灸全集》

    温经祛寒:天枢、关元、气穴、三阴交、大敦(灸);温中散寒:脾俞、胃俞(不留针)、中脘、下脘、梁门、足三里。

    (2)《针灸治疗学》

    大肠寒症,治宜温里散寒,止痛止泻,针灸并用,泻法。宜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等穴。胃寒偏盛,治宜温中散寒,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取足阳明、足太阴经穴和相应俞、募穴,如梁门、足三里、公孙、三阴交、中脘、脾俞、胃俞等。脾阳不足,治宜补中益气,针灸并用,取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如太白、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关元、脾俞、胃俞、肾俞等穴。肝脉寒滞,治宜温经散寒,针灸并用,泻法,取足三阴经穴和有关背俞穴为主,如太冲、行间、大敦、急脉、归来、三阴交、阳陵泉等。

    (3)刘立公常见病证用穴规律的探讨

    治疗里虚寒证,统计资料表明,最高穴次为神阙,其次为关元、气海等小腹部任脉穴,并且也常用肾俞、命门等腰背穴。

    【按语】

    《灵枢•经脉》说:“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此处“留之”和“如人不欲行”,是指治寒病宜深刺而留针。本症临床多见于实寒、虚寒之证,临床治疗须把握针刺深度和留针时间。凡寒邪入里,或寒邪内生之疾,针刺应深而留针,并可酌加艾灸以扶正壮阳,温散寒邪。

    参 考 文 献

    [1]刘立公,等.常见病证用穴规律的探讨.上海针灸杂志,1994,13(6):274.

    ↑上一篇:针刀结合手法治疗颈源性肩痛1例报告
    ↓下一篇:针灸治疗舌疮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