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针灸推拿学》

    整脊推拿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发表时间:2012-12-11  浏览次数:1195次

    作者            作者单位

    任伟   山西省商业供销职工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为腰腿痛,轻者可给患者生活及工作带来痛苦和困难,重者丧失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笔者通过十几年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及研究,以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会长韦以宗教授整脊手法为主,溶入目前国内各流派手法,特别是总结从医以来治疗经验,不断探索研究,总结形成了一套安全无痛、疗效显著、不易复发的独特整脊推拿手法,并配合中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随机选取2006年以来连续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 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00 例患者中,男72 例,女28 例,年龄最小17 岁,治疗次数最少2次,最多28次。发病原因:从事劳动者10 例(10%),长期伏案工作者50 例(50%),有明显外伤者40 例(40%)。发病部位:L4~5椎间盘突出者64 例(64%);L2~S1突出者19 例(19%),L2~3、L3~4、L5~S1多部位突出者17 例(17%)。

    2 临床表现

    2.1 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是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时间各有不同,有的在腰损伤同时出现,也有的当时只感腰痛,1~2 d后才感到下肢有放射性疼痛。下肢痛常伴有大腿、小腿及足部感觉异常。腰痛和下肢串痛可同时存在,也可单独发生。腰痛多在下腰部和腰骶部或局限于一侧。

    2.2 体征

    2.2.1 腰部及脊柱体征

    腰椎前凸增大,腰椎过度前凸,可使马尾神经位于椎管后部,因而避开了突出物的刺激与压迫,前凸增大,可使腰椎间隙前窄后宽,有力地阻止了突出物继续向后移,使破裂的纤维环变得松弛,同时也保护了后纵韧带,站立时,腰部可伸直、侧弯,但全屈时受限;腰椎曲度变平或倒转:常伴有坐骨神经痛和腰椎侧凸,任何使腰伸直的动作都可加重下肢的放射痛;脊柱侧弯:发生率高,约占腰突出症患者的80%以上,凸向健侧,也可凸向患侧,侧弯为使神经根松弛,从而可减轻疼痛;压痛点及放射性痛:压痛点多在腰椎棘突间椎旁1~2 cm处。下压时,压迫黄韧带、神经根和突出物,可引起下肢放射痛,但不同于一般的扭伤或劳损引起的牵扯痛,可鉴扭伤与劳损[1]。

    2.2.2 神经根受压及牵扯体征

    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加强试验阳性,Lindner征(屈颈试验)阳性,弓弦试验阳性;神经运动系统的检查:突出的椎间盘压在神经根上,可使其支配区域的感觉障碍,肌力减退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对进一步诊断病情提供重要依据;X线检查:拍正、侧位片,正位片:可见脊柱侧凸,棘突偏歪,椎间隙不等宽;侧位片:显示受累椎间隙变窄,有时前窄后宽,椎体上下缘骨质增生或腰椎前凸消失。CT、磁共振检查:可准确看到椎间盘突出程度,椎管狭窄程度,借此检查可确诊椎间盘突出症[2]。

    3 治疗方法

    3.1 腰椎旋转复位术

    患者取坐位,术者左手拇指推按定位棘突,右手从患者腋下伸过,置于患者颈部,令患者腰部前屈60°~70°,向右旋转侧弯时,左手拇指向前顶推棘突,即可感觉手下椎体移动,并伴有弹响声,予以复位[3]。

    手法禁忌证:中央型突出的患者;骨质增生明显或突出物钙化者;病程长多次手法治疗疗效不佳或反复发作者。

    3.2 腰部软组织松解术

    患者俯卧位,两手垂于下肢,全身放松。术者站于患侧用拇指指腹分别点、按、揉腰部病损软组织,有节奏地由上而下、从内至外、由浅至深,做到外柔内刚。

    3.3 臀部软组织松解术

    患者体位同上,用单手或双手拇指弹拨患者臀部筋膜梨状肌表面投影区,往返数次,手法力度做到刚柔相济,以患者耐受为宜,达到松解肌筋、解除痉挛、缓解疼痛的目的。

    3.4 患肢软组织松解术

    患者体位同上,用单手拇指沿股外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比目鱼肌、腓肠肌体表投影区至上而下弹拨往返数次,达到松解肌筋、解除痉挛、缓解疼痛的目的。

    3.5 用自制骨病祛痛膏外敷

    骨病祛痛膏组成:全蝎、炮山甲、三七、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生草乌、北细辛、乳香、没药、血竭、蜈蚣、威灵仙、白芥子、白芷、杜仲、麻油、黄丹等成分,按膏药常规制法配制而成。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搜风通络、消肿镇痛补肾固本之功效,用时加热外敷到腰椎病变部位上,每3 d换1次,10贴为1个疗程。

    3.6 中药内治法

    气滞血瘀型:腰部刺痛,痛有定处,引起腿痛疼,舌质紫暗或有瘀斑。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当归尾10 g、制乳香6 g、制没药6 g、五灵脂10 g、川芎10 g、桃仁10 g、香附10 g、牛膝12 g、地龙15 g、鸡血藤15 g、羌活10 g、红花6 g、甘草6 g、车前子15 g;湿热型:腰腿疼痛,痛处伴热感,苔黄腻。以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为主。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 g、黄芩15 g、炒栀10 g、泽泻15 g、木通6 g、当归10 g、车前子15 g、柴胡6 g、甘草6 g、生地10 g、丹参15 g。风寒湿痹型:腰腿冷痛,酸胀重浊,遇阴雨天发作或加重,苔白腻。以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止痹痛为主。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0 g、寄生15 g、防风10 g、川芎10 g、牛膝10 g、杜仲15 g、当归10 g、茯苓10 g、党参15 g、熟地15 g、白芍10 g、细辛3 g、肉桂4 g、甘草6 g。肝肾亏损型:腰膝酸软重痛,绵绵不已,喜按喜揉,遇劳更甚,偏阳虚者则手足不温,舌淡苔白;偏阴虚者则手足心热,舌红少苔。以温补肾阳,通督活血,标本兼治为主。方药:补肾壮腰汤,熟地30 g、淮山药10 g、杞子10 g、萸肉10 g、杜仲15 g、鹿角胶10 g、当归10 g、肉桂4 g、鸡血藤10 g、地龙15 g、地鳖虫10 g、制乳香6 g、制没药6 g、甘草6 g。

    4 结 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疗效标准。治愈:腰腿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直腿抬高大于70°,活动功能正常,能恢复原工作,随访6个月不复发;显效:腰腿痛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直腿抬高大于50°,活动功能正常,但尚有轻微的腰部及下肢的残留症状,可恢复原工作,随访3个月不复发;有效:腰腿痛症状与体征明显减轻,直腿抬高小于50°,活动功能改善明显,但尚有下肢麻木酸胀症状,可担任较轻工作;无效:腰腿痛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变,不能恢复工作,基本症状加重。

    4.2 结果

    本组100 例综合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治愈61 例,显效18 例,有效19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98%。

    5 讨 论

    整脊手法主要起到调节骨结构曲度的作用,使偏歪的棘突、紊乱的关节恢复正常,从而使脊柱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推拿手法主要起到松解肌肉软组织的作用,从而达到稳定骨结构的作用;中药内治法起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整脊手法、推拿手法及中药内治法的有机结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起到了标本兼治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独采用整脊手法、推拿手法或中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参考文献】

    [1]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7418.

    [2]何世超.临床中医骨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309311.

    [3]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54255.

    ↑上一篇:推拿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骨膝关节炎116例
    ↓下一篇:针刺推拿治疗胸胁屏伤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