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药剂学》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对策及思考

    发表时间:2012-12-17  浏览次数:1260次

    作者                         作者单位

    刘元                 743000甘肃定西市中医院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沿革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我国研制成功了茵栀黄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20余个品种,为中药注射剂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20世纪70年代全国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已达到700余种,但绝大多数为医院自制制剂。1985年到1998年共有11个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新药被批准上市。目前,国内已达到国家质量标准的中药注射剂达109个品种。

    中药注射剂的基本情况

    中药注射剂按分散系统主要可分为四类,分别是溶液型注射液、粉针型注射液、混悬型注射液、乳浊型注射液。中药注射剂的给药途经主要可分为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局部病灶注射和穴位注射。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传统剂型的中药制剂,中药注射剂有起效迅速、可用不宜口服的药物、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可用、可行穴位注射等优点。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道数量急剧增多,其安全性引起国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不良反应报告173万份,其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占中药不良反应总数的7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11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涉及的中药注射剂品种达8种之多。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仅数量多,而且危害性大,特别是2006年上半年,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导致数十名患者死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取了果断而严厉的措施,暂停了7种鱼腥草系列注射剂的使用,使人们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空前关注。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多种多样,可累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笔者对1992年~2001年国内42种医药期刊上所报道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369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包括10种类型,分别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274%,全身损害占4444%,呼吸系统损害占732%,循环系统损害占542%,消化系统损害占352%,血液系统损害占217%,泌尿系统损害占189%,肝胆系统损害占135%,神经系统损害占08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别与患者体质、有效成分、所含辅料、所含其他成分、临床应用、给药剂量、合并用药、药品贮藏、给药速度等因素有关。

    对策与思考

    研制方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审慎立项,其次是提高质量,然后严格上市前安全性评价,最后加强辅料的安全性研究。使用方面,应该增强预防意识,恪守合理用药。加强上市后再评价,开展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展了一些中药注射剂的流行病学研究,为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再评价提供了宝贵信息,但未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笔者认为应设计体现中医辨证特色的流行病学调查表,选择《药物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重点通报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为研究对象,开展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并结合中医辨证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探讨,从而为深入揭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提供科学依据。应用数据挖掘方法进行深层次数据分析研究。目前,我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的利用度不高,缺乏科学、深入的分析与评价,往往仅是对不良反应病案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类论述,缺少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有价值的发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从技术层面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先进的数据分析手段。因此,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数据库进行深入挖掘,对更高效地发现不良反应信号和探索不良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从国际促进合理用药大会谈我国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
    ↓下一篇:相对密度-重量法准确测定小容量注射剂的装量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