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在血液病患者革兰阳性菌感染抗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4-05-20 浏览次数:648次
黄晓军.利奈唑胺在血液病患者革兰阳性菌感染抗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3):260-263.
黄晓军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2013
260-263.
知网,万方
血液病患者自身常存在免疫功能缺陷,而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又可引起骨髓抑制、加重免疫功能缺陷,使得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极高。在我国,血液科住院患者感染率达34%,其中超过70%为院内获得性感染[1]。在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血液病患者中,感染率更是高达98%,感染风险是中性粒细胞正常患者的10倍以上[2]。近20年来,包括血液科在内的各类患者院内获得性感染中G+菌感染比例呈上升趋势。随着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万古霉素中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VRE)等耐药G+菌感染问题也开始出现,使得临床抗感染治疗面临新的挑战[3]。利奈唑胺(商品名:斯沃)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唑烷酮类合成抗菌药物,于2000年首先在美国上市,2007年引入中国。由于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新颖,对G+菌的抗菌谱广,与其他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在临床对包括MRSA、VRE等耐药菌在内的G+菌感染治疗中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本综述将通过文献回顾,对利奈唑胺的药理学特性,及其在血液病患者G+菌感染抗菌治疗中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