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4-08-15  浏览次数:1317次

  新生儿在妊娠或分娩过程中可能存在被动性母源性的IgG抗体输人,若被动输人的Ig“抗体为针对新生儿或胎儿的溶血性抗体时.可导致新生儿及胎儿溶血病(hemolyticdiseasesofnewborn,HD)的出现。另一方面,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体内一般无自身对一应的抗一}1或抗一1存在,故血型鉴定时可不需要考虑反定型结果:而其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也比成人表达强度低,因此针对新生比的血型鉴定与输血策略应区别于成人一「一,如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时,将不宜再选择与患儿血型同型而应采用相容性的输血或换血原则1一尽管当前国际输血指南1一般都以斗个月将婴儿划分成2种不同的输血策略,但日前国内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尚无明确提出许多临床医生尤其是非血液科或新生儿科医生有时对伴随贫血的新生儿提出申清输血时仍旧依赖同型输血原则及相应的输血前检验,而并非首先考虑鉴别新生儿溶血病存在与否,丙实施相应的同型输血或者是相容h}输血策略实际上新生几选择同}i}}l血尤其是沐()型血液时输注时输血前检验要求能筛查新生儿血清或血浆中是否存在被动获得的母源性抗r}或是抗B一‘,但这种筛查溶血性抗A或抗B主要见于交叉配血其准确性必将受到不同配血方法灵敏度的影响,因此输血前检验尤其是交又配血H}}一有必要评估井选择适宜新生儿群体的检验方法,以保障输血安全。笔者通过收集ABC>-HD\诊断阳性的新生儿相关资料._井选择与.AY()同型血通过国内常用的凝聚胺介质技术及微柱凝胶技术Cmicroco上umngeltechnique,MCCzT。进行交叉配血对比分析,以确定适宜新生儿的输血前检验方法及输血策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2011-11-2012-O,p通过新生儿溶血病3项试验诊断为的患儿共20例.男女各1。例:年龄1一3。  1.2方法  收集所有患儿的基本资料及3项诊断试验资料;随机取5份:=}B(同型红_细胞制剂的血样与患儿的血清及红细胞放散液分别进行主侧交又配血.  所有血液制剂的血样选取标f血型复查正反定一致.正定凝集强度不低于J一,反定凝集强度不低于2一I。交叉配血方法同时选择凝聚胺介质(珠海ba}<)有限公司)及微柱凝胶法(美国Biorad公司hiamedlisscomb、抗人球蛋白卡。.操作均按相应试剂的说明一朽进行。  1.3统计学处理  相应的四格表汁数资料采用I'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交叉配血方法所得结果的比对分析采用Ka)pa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的大小代表一致性的强弱程度。  2结果  20例ABO-HDV患者的3项试验诊断模式及其采用!VIGT及凝聚胺2种方法进行的主侧游离血清及放散液共100次的配血结果见表I。本次研究的患儿血型及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从表1可知.在Ioo次交叉配血中.微柱凝胶技术中血清及放散液出现不合大7次及62次.凝聚胺技术中血清及放散液出现不合为3次及吕次,而联合所有血清及放散液出现不合iJ次:所有血清及放散液交叉配血结果中,米出现1例配血模式为凝聚胺阳性而微利一凝胶技术阴性。直抗类型与交叉配血结果的差异,汗见表0。从表2司一知,除了使用凝聚胺技术对患儿血清进行交叉配血外.汽抗阳性的患几血清及放散液交叉配血不合率均高于直抗阴性患儿配血方法与患儿血清及放散液交叉配血结果的比较:‘D血清交叉配血比较见表3经Kapx>:一致性检验.2种交叉配血方法结果一致性无统计学意义.即2种交又配血_方法的配血结果不具有致性提示凝聚胺技术对患儿血清进行交叉配血灵敏度较差。②红细胞放散液交又配血比较见表斗经Kappa一致性检验.2种交叉配血方法结果一致性无统计学意义,即2种交叉配血方法的配血结果不具有一致性.提示凝聚胺技术对患J[放散液进行交叉配血灵敏度较差。  3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因为体内存在被动输入母源溶血性的Ig(l抗体这种济血性的抗体可以存在于患几游离血‘清中.亦可结合与患儿体内红细胞卜,因此。寻找这种致病性抗体即新生JL溶血病诊断试验包括: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游离血清和抗休释放实验。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交又配血应包括患儿游离血清及红细胞放散液因为游离血清进行交又配血是反映游离在患儿血液中的溶血性抗体与输注红细胞之间的不相容性‘而放散液进行交又能反映结合在细胞仁的济血性抗体与输注的红细胞之间的不相容性。从表1中可知‘单独通过血清的交叉配血可发现7-}的配f}l不合,IfT1DTI清联合放散液可发现7<)的配血不合一这提示血清联合放散液对:}F>()-HD\患儿的交叉配血仍有必要.两者联合可以进一步提高交叉配皿的安全性另一方而.  患儿红细胞血型抗原表达强度、被动输人的溶血性抗体量和性质均存在个体差异且患儿亦存在耳、同程度的清除代i}f变化,因而不同患儿交叉配血结果的准确性将直接受到所使用配血方法灵敏度的干扰,尽管当前的方案推荐使用抗球蛋日技术〕一但国内常用的凝聚胺介质技术在新生儿交叉配血实际效果如何.尚存在争议〔从本研究结果可知.在aY()-HI)\阳性新生j口血清交又配血中使用微柱凝胶技术准确率(%:1}0)明显比使用凝聚胺技术准确率(3%)高,在HDU阳性新生儿放散液交又配血中使用微柱凝胶技术的准确率(620)亦明显比使用凝聚胺技术的准确率(二0o)高.而且在血清及放散液交叉配血中均未出现1例凝聚胺阳性而微柱凝胶技术阴性结果,这允分说明微柱凝胶技术灵敏度高于凝聚胺介质技术,提示微柱凝胶技术更适宜存在特殊免疫血液学状态的新生儿输血前检验。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采用的微柱凝胶技术,在100次交又配血中联合血清及放散液交又配血仍有引次为阴性,这说明若针对潜在阳性的.患儿选择了与患儿同型红细胞制剂,将有.01只的可能性出现交义}血不合漏检。因而,这需要引起临床新生J[科一医生和输血实验室人员足够的重视.不能育目依赖同型输血原则,也不能以交叉结果阴性作为新生儿安令输血的最后一道试验关或金标准因此.笔者汰为最适宜新生几的输血策略为:不论新月几是否出现溶价_病可能性如出现进行性黄疽或贫血症状时若需要进行输血治疗时.最好首光做II}>1i0项试验来筛查是否发生<<}I}(>-HITV并指导实施合理选择同型或相容性输血以保障新生儿的输血安全;若没有进行}rI)--I}IJ筛查性诊断但考虑到,}}f>血型抗原强表达在成人红细胞上吐在i个月内的婴儿仍可能存在母源性的抗ty及抗B从而引发潜在的i容血危险二一,可首选()型洗涤红细胞及气B型血浆的相容性输血至于出现Hrw诊断为阳性但游离血清或放散液交又妮血出现阴性可能的原因为:新生儿溶血病筛查试验中使用的酶处理细胞可增强吸收抗体的能力从而提高诊断的阳性率。或者是交叉配血所使用的成人红细胞与试剂细胞之间的差异.造成与弱溶血性抗体反应出现配血结果的不一致本次研究由于末调查1}()-HDV阴性患儿反定Igi'VI抗八抗B的特点.无法准确评估血型鉴定中反定LJ结果且{〕溶血性或非济血性抗体与HI发生率之间的关联.但考虑到新生儿尚不能产生自身的血型抗体·反定型出现的I};Ci或Ig1}'i抗a;抗侣均源自母体被动输人.因而反定型结果理论J一可以反映母源性被动输八的强度宝.当然具体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次研究AFt}-HD患儿的I)}T阳hF}率仅为1C)`}}'i8%`?0).但从表2可知,I>.}T阳性与h}T阴性的溶血病患几其血清、放散液采用微柱凝胶技术以及放散液采用凝聚胺技术进行交叉配血结果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阳性的患儿采用同型血进行交叉配血不合率高于})_}T阴性患!L,这提示我们在新生儿输血前检查中增加直接抗人球试验是必要的.有助于发现新生儿是否存在结合在细胞上的溶血性抗体。当前很多生产微柱凝胶卡的公司如Biorad公司针对新生儿的血型鉴定卡中均设有DAT实验孔因此极大方便了检测。  总而言之,不论是临床医生还是输血实验工作人员对待新生儿患者申请输血时.应充分考虑到其生理特点及免疫血液学特点,实施输血前检验的有关试验时增加直接抗球蛋自试验是卜分必要的.而目实施交叉配血时宜采用抗球蛋日介质技术如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能有效提高交叉配血的的安全性.同时应滚避免在新生儿选择血液时盲目遵照ABO同型输血原则最适宜的新生儿输血策略应为:条件许可时应曲先进行新生儿溶血病诊断来合理选择同型或相容性输血.或者首选O型洗涤红细胞及AB型血浆的相容性输血策略。  参考文献  [1] 夏邦世[1];吴金华[2].Kappa一致性检验在检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83-84[2] 林园.新生儿溶血病(HDN)免疫血液学试验推荐方案.中国输血杂志.2012.95-10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