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4-03-14  浏览次数:990次

近年来,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呈增高趋势,妊娠及产褥期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妊娠及产褥期独特的生理及内分泌改变,下肢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所致若并发肺栓塞,可直接威胁母儿生命安全。2010年5月~2012年12月我科对18例DVT患者进行了观察,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年龄23~40岁,平均26.8岁,妊娠期DVT患者6例,其中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例,妊娠合并股骨骨折1例,产褥期DVT患者12例(4例经阴道分娩,8例剖宫产)。18例DVT患者中单侧17例均为左侧,双侧1例。18例患者首发症状均为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疼痛。

1.2治疗方法:①使用足量抗生素预防感染;②使用尿激酶溶栓;③使用右旋糖酐抗凝;④使用阿斯匹林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⑤用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中药如丹参注射液治疗;⑥局部用超声波及脉冲磁疗配合治疗。在抗凝药使用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尽量避免使用止血药物,做好用药前后的相关检查,明确无肝素治疗禁忌。

2结果

18例DVT患者在治疗1~2周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肿胀疼痛感基本消失,随访6~12个月复查彩超证实下肢静脉管腔完全再通16例,部分再通2例,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

3预防及护理措施

3.1预防:①促进静脉回流:要求患者尽量避免穿紧身衣物,定时做下肢主动或被动运动。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多喝水,多食新鲜疏菜和水果,避免患者因便秘用力使腹压升高而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保持心情舒畅,良好的心态有利于血流循环,若患者心情不佳,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②防止静脉内膜损伤,医护人员在进行治疗时尽量避免在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③防止血液高凝状态,在临床护理中,要随时关察,若发现患者血液过快凝集,即刻检查PT、KPTT,必要时同时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3.2护理

3.2.1心理护理:DVT患者下肢疼痛,肿胀不适,活动少,睡眠差,精神焦虑、烦躁,患者情绪低落,易受外界不良刺激,护理人员应多关心体贴患者,了解其心理问题,主动与其交流。教会患者放松技巧,尽最大努力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并耐心、热情向孕产妇及家属讲解治疗的目的、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3.2.2一般护理:鼓励产妇多喝水,进食低糖、高纤维素、高蛋白、高钙、适量脂肪饮食,禁辛辣刺激性食物。卧床休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同时抬高患肢,注意患肢保暖。溶栓、抗凝治疗期间暂停母乳喂养,观察有无出血症状。同时4~6次/d,双侧小腿按摩,以增加静脉回流。

3.2.3治疗期护理:治疗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用药期间监测凝血功能,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讨论

妊娠期均可发生DVT,但多发生在妊娠晚期;产褥期多发生在产后1~2周,最迟可达6周,一般认为,妊娠及产褥期血流动力学、凝血系统改变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静脉壁损伤、血液流动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DVT形成主要因素[1],妊娠期血容量增加,静脉血管扩张,张力降低是血流缓慢;胎盘分泌大量雌激素,而雌激素对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加重血液高凝状态;产褥期DVT发生可能与分娩或剖宫产血管内膜损伤有关。而诸如胎盘早剥、妊高征、羊水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会加速血栓的形成。因左下肢动静脉的解剖特点90%的DVT通常发生在左下肢这个部位,所以临床上患者如果左下肢有疼痛、肿胀不适应第一时间考虑可能会有DVT发生,同时应需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知识宣教,内容主要是介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理有预防方法和相关措施。因此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治疗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总之,在预防和治疗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妊娠及产褥期DVT的发生,促进妊娠及产褥期DVT患者康复。

5参考文献

[1]宋泳红.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7):62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