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缺血性卒中功能预后及影响因素

发表时间:2014-01-15  浏览次数:761次

脑卒中在我国疾病死亡原因中已排第2位,其中缺血性卒中占60%~80%,在我国疾病死亡原因中已排第2位,已成为威胁老年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 。脑卒中患者预后是临床治疗的延续,在国外已进行大量的研究,对影响脑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如年龄、性别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国内在这方面研究开展较晚,对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入院时间距离发病在14 d以内,年龄>18岁。患者无严重心、肝、肺以及肿瘤等疾病。

1.2 方法:采用我院自行设计调查表对患者既往史以及实验室数据进行记录,参照国内外缺血性脑卒中影响因素,对患者日常生活状态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变量共21个,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患者临床查体参数等。为更好的对患者进行记录并确保数据准确与真实,需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确认。

1.3 随访:随访时间以患者发病时间为随访的初始时间,随后一次随访作为报告终点。随访方式主要采用电话与信件方式,随访内容包括个人病史、既往史以及改良分值评定等。对患者进行 2周访问后,由另外随访人员对前期随访结果进行抽样复查,确保随访的结果一致与准确。

1.4 随访质量:对随访医务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并严格掌握诊断与排除标准,对随访结果进行抽样复查,在合理范围内,对数据进行核查。

2 结果

本组研究中符合要求的资料完整患者40例,对其随访49个月,22例患者预后恢复良好,18例患者预后不良。预后不良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高龄、教育程度低、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史等。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OR值(95%CI)分别为1.36(1.01~1.84)、19.57(1.04~368.63)、 94.58(1.89~4735.23)和0.03(0.00~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我国是脑卒中的高发国家,总患病人数约500~600万,每年新发病例约130万,每年死者近100万。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关于脑卒中预后也作了一部分研究,但是大多数是对存活组与死亡组进行了分析,或者是就单一的因素进行预后研究。此外,还存在一些研究没有对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进行区分,而两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也不相同。在单因素分析中,主要有高龄、教育程度低、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史等因素与预后相关。年龄作为脑卒中预后不良因素的分析在很多研究中均有报道,但有国外研究认为脑卒中死亡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年龄,但由于该项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详细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证实[2] 。本组研究证实,年龄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预后不良率增加,且是预后不良的住亚欧因素。由于年龄的增加,患者机体功能变差,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增加,因此预后也较差。对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的受教育程度,国内外研究较少,有国内研究机构认为受教育程度与脑卒中死亡无明显相关,而另外研究正好相反,认为生存质量与教育程度明显相关[3]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升高,患者生活与生存质量也随之提高,但由于上述研究中采用的指标不一致,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在本组研究中,受教育程度与预后明显相关,从文盲到大学的教育中,随之学历的升高,预后不良率明显下降,造成该种现象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一方面高学历者接受的相关医学信息渠道较多,对疾病的认识与护理知识也较为丰富;另一方面,高学历经济收入较低学历者高,社会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另外,脑卒中史是脑卒中患者复发与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史是卒中中后5年死亡的最主要危险因素[4] 。本组病例仅对首发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统计,但在既往研究中,脑卒中史患者预后较差。总之,脑卒中患者大部分预后均较差,约一半以上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其风险是未还脑卒中患者的6倍以上,在脑卒中后 1年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更大。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效果的评价,其认知功能的恢复是重要的预测因素,因此积极开展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4 参考文献

[1] 吴景芬,肖 军,陈祥慧,等.脑卒中部位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2009,22(4):241.

[2] Kammersgaard LP,Jorgensen HS,Reith J,et al.Short-and long- term prognosis for very old stroke patients[J].The Copenhagen Stroke Study,2004,33(2):149.

[3] Larsen DS,Clark PC,Zeringue A,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stroke survivors quality of life during subacute recovery[J]. Stroke,2005,36(7):1480.

[4] Heuschmann PU,Rabas PL,Misselwitz B,et al.Predictors of in- hospital mortality and attributable risks of death after ischemic stroke:the German Stroke Registers Study Group[J].Arch Intern Med,2004,16(16):1761. [收稿日期:2013-05-30 编校:郑英善]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